|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抑郁就像一场心灵的重感冒。虽然人会生病,但也终将会有痊愈的一天。”
近期,韩国演员金赛纶抑郁症的经历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她的故事,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对「抑郁症」普遍存在的误解与偏见。“不过是心情不好而已”“想开点自然就好了”“明星生活优渥,怎么也会抑郁?”......
这些声音背后,是大众对抑郁症本质认知的严重缺失。
事实上,抑郁症绝非简单的矫情或脆弱,而是一场亟需科学干预的「心灵重感冒」,它正悄然侵袭着无数人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抑郁症:大脑的悄然病变
当人们轻描淡写地将抑郁症归结为“心情不好”时,就如同仅仅把心脏病看作是“胸口有点闷”一样,严重低估了其复杂性。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实则发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生理改变。
大脑中的「快乐快递员」,即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原本负责传递愉悦感、动力和希望,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却出现了分泌失衡的状况。
这就好比快递系统陷入瘫痪,导致情绪的“物流”停滞,患者难以再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与积极情绪。
核磁共振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长期遭受压力困扰的抑郁症患者,掌管记忆的海马体体积会缩小15%-20%。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患者常常感觉“脑子生锈”,记忆力大不如前,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也难以记住。
正常人的压力反应机制如同灵敏的烟雾报警器,在危险解除后便会停止报警;而抑郁症患者的「报警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却持续鸣响,致使身体长期浸泡在压力激素皮质醇中。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警惕抑郁症的早期信号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常常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性格问题”或“工作太累”的表现,从而被忽视。然而,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持续两周以上出现以下情况,就必须提高警惕了。
◍ 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
◍ 持续的空虚感,即使成功也感受不到快乐
◍ 清晨醒来时,绝望感尤为强烈
身体也会发出相应的警报:
◍ 不明原因的头痛、胃痛
◍ 睡眠像失控的过山车(要么失眠到凌晨,要么嗜睡12小时)
◍ 食欲突变(暴食或厌食)
思维方面同样出现变化:
◍ 注意力如断线风筝,阅读一段文字需反复重看
◍ 做简单决定(如选外卖)也变得困难
◍ 反复出现“我是个累赘”等自我否定念头
科学治疗,重燃希望之光
治疗抑郁症,绝非“喝点心灵鸡汤”就能解决的简单事情,而是需要专业医疗支持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
1. 药物治疗方面:
新型抗抑郁药,如SSRI类药物,犹如为疲惫的大脑充电的“充电宝”,能够逐步修复受损的化学递质系统。大约60%的患者在用药4-6周后,症状会有所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使用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2.心理治疗同样不可或缺:
认知行为疗法(CBT),就像是整理混乱的抽屉,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扭曲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错误认知。
正念疗法,则专注于训练大脑从过度忧虑、反复思考的状态,切换到对当下生活的真切体验,让患者学会关注当下的每一刻。
生活处方也为患者提供了实用的康复建议:
◍ 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可使抑郁风险降低26%
◍ 建立“社会充电桩”,定期与信任的人深入交谈,分享内心的感受,获得情感支持
◍ 运用“五感安抚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使我们的感官与周围的环境充分互动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撕掉标签,共筑抗郁防线
演员金赛纶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抑郁症可能降临到任何人头上,但它是可防可控的。
1.破除偏见,从改变话语开始
不要轻易说出“你就是太闲了”这样伤人的话语,改成“这病很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给予对方理解与支持;不要盲目建议“出去散散心”,而是陪伴患者前往专业机构咨询就医。
2.给予支持,从日常生活开始
发条简短信息,告诉他们“需要时我都在”;陪对方完成日常小事,比如一起逛超市、散步;有些患者可能会“笑着抑郁”,需格外关注持续的行为变化。
3.社会防护,从你我开始
企业建立心理假制度、学校开设情绪管理课、社区组织支持小组……这些在全球范围内正逐步推行的举措,正在编织一张温暖而坚实的社会防护网,让抑郁症患者在治愈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温纳推荐
抑郁症,绝非命运无情的终点,而是身心向我们发出的急切求救信号。
从公众人物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普通人,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治愈。当整个社会齐心协力放下偏见,当医学的光芒照亮黑暗的角落,这场「心灵重感冒」终将迎来痊愈的曙光。
但也需要记住,寻求帮助绝非软弱的表现,而是对自己最勇敢、最负责的关怀。倘若你或身边的人正被抑郁症困扰,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将用专业知识和温暖陪伴,与你一同走过这段艰难时光,重寻生活的美好。❤️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