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更年期的你 | 你的情绪,从不是 “小事”

2025-11-16 17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更年期不是人生的深秋,是人生的盛夏。”——《炙热的你》希拉·德利兹



10 月 18 日“世界更年期关怀日”到来之际,一组数据值得深思:


联合国世卫组织预测,2030 年全球更年期女性将超 12 亿,中国占比近五分之一,达 2.1 亿。


但长久以来,这个庞大群体的心理需求却淹没在偏见中。


在豆瓣 “妈妈正在更年期”小组的 239 条亲属发帖里,55.7% 在抱怨家庭关系紧张,43.9% 提及母亲 “易怒”,却鲜少有人追问情绪背后的根源。


更令人揪心的是,上海市一项对 260 名围绝经期女性的调查显示,58.5% 的人对更年期 “完全不了解或仅听说过”,除非症状严重到无法忍受,否则不会寻求帮助。


“脾气差”“衰老” 这些冰冷标签,实则掩盖了女性正在经历的心理风暴。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激素与心灵的共振”
心理困境的三重根源 -



01 生理波动的连锁反应


卵巢功能衰退导致的雌激素下降,会直接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


北京安定医院的研究指出,这种激素变化可能引发情绪不稳定、焦虑等问题,部分女性还会出现心悸、失眠等心阴虚症状,进一步加剧心理困扰。


50+的来访在咨询室崩溃大哭的背后,正是激素波动与长期隐忍的叠加爆发。


02 社会角色的悄然失重


更年期女性多处于 “上有老下有小” 的人生阶段,职场压力与家庭责任双重夹击。


英国一项横跨五国的调查显示,21% 的女性因更年期症状被迫调整职场规划。


更隐秘的是我认同」危机 —— 当生育功能消退,部分女性会陷入 “价值贬值” 的迷茫,正如一位来访所言:“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妻子’‘母亲’之外的自己。”


03 污名化的沉默伤害


“更年期” 曾沦为骂人的词汇,这种社会污名让女性羞于求助。


孟加拉国的调查发现,羞耻心理、信息闭塞是更年期知识普及的最大障碍。


55 岁的 A 女士因未被识别的更年期抑郁轻生,家人事后才明白,那些看似 “无理取闹” 的情绪,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温柔的支持体系”
给身心的过渡方案 -



01 自我关怀的实用工具箱


情绪觉察日记:记录潮热、易怒等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场景,通过日常小事及时发现自身的情绪异常。


正念减压练习:每天 10 分钟身体扫描,专注感受呼吸与躯体感觉,研究证实这能改善睡眠与焦虑。


角色重塑计划:将注意力转向兴趣爱好,如通过养宠物调节情绪,在新角色中找到价值感。


02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密码


家人与朋友需建立 “情绪安全岛”


当女性出现情绪波动时,避免说 “你又更年期了”,改用 “我注意到你最近很累,需要帮忙吗?”。职场可推行灵活工作制,为潮热、疲劳的女性提供缓冲空间。


更重要的是,将心比心,用理解替代抱怨。


03 专业帮助的科学路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金鸿雁医生建议,40 岁以上女性若连续两次月经周期相差 7 天以上,就应关注卵巢功能。


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激素治疗或认知行为疗法,后者能有效改善潮热带来的心理困扰。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生命的过渡而非终点”
给更年期的温柔注脚 -



更年期不是 “衰老的标志”,而是女性从生育期向人生新阶段的自然过渡,如同月经初潮般正常。


它可能伴随不适,但更蕴藏成长契机 —— 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在家庭、社会与个人需求间找到平衡,这正是生命的二次升华。


当 2.1 亿中国女性走进这个阶段,她们需要的不是沉默忍耐,而是 “被看见” 的理解与支持。


正如山东省妇幼保健院郝宝珍医生所说:“这不是疾病,只是需要被关照的生命阶段。” 


愿每个女性都能在接纳与关怀中,从容走过这段特殊旅程。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你正被「更年期」的情绪拉扯 —— 


比如深夜因潮热难眠时的焦虑、面对家庭与自我平衡的迷茫,或是想倾诉却怕被说 “小题大做”,不妨试着向心理咨询伸出手。


这里没有 “你只是更年期” 的轻描淡写,只有对感受的全然接纳。


咨询师会陪你理清激素波动与情绪的关联,帮你找到应对压力的具体方法,也会和你一起重新梳理自我价值,不再困在 “衰老” 的标签里。


主动求助从不是软弱,而是给身心一份踏实的支撑。❤️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