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 预期焦虑 ” 相处,没那么难

2025-11-16 15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不确定”本就是生活的常态,而很多“失控”的结果,本质上都“无所谓”。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天要做工作汇报,今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万一忘词了怎么办?”“领导会不会觉得我没准备好?”;体检报告还没出,就忍不住想:“要是查出问题,家人该多担心?”—— 


这些绕在脑子里的 “万一”,不是你 “想太多”,而是「预期性焦虑」悄悄找上了门。


它和 “遇到危险时的紧张” 不一样:后者是眼前有明确风险,比如过马路时来车了;而预期性焦虑,是对着 “还没发生的事” 提前消耗自己。


从生理上看,这其实是大脑的 “预警系统” 太敏感了。就像家里的烟雾报警器,别人家里只有真冒烟才响,而你的却总因为煮面的热气误报。


不是你 “脆弱”,只是大脑习惯了用 “过度担心” 来保护你,只是没掌握好分寸。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那些“提前焦虑”的背后

藏着哪些小原因?



01 那次 “失控” 的经历,悄悄埋下了伏笔


朋友小A总怕坐飞机,后来聊起才知道,几年前他坐的航班遇到强气流,机身剧烈颠簸了十几分钟。


从那以后,哪怕知道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他只要一想到要登机,手心就会冒汗 —— 


过去的 “失控感”,让他对 “可能有风险” 的事格外警惕。


就像小时候被开水烫过的人,长大后看到冒热气的杯子会下意识躲开;被当众批评过的孩子,长大后在众人面前说话总会先紧张 —— 


这些 “不好的回忆”,会让大脑对类似场景提前亮起 “红灯”。


02 你的 “思维习惯”,可能在放大担心


有位来访者曾吐露:“我每次提交方案前,都觉得‘肯定会被打回’。” 咨询师反问:“过去 10 次提交方案,真的都被打回了吗?” 她想了想:“只有 2 次,而且改改就过了。”


这就是预期性焦虑常有的 “灾难化思维”—— 习惯把 “小概率的坏事” 当成 “一定会发生的事”。


就像看到乌云就觉得 “肯定会下暴雨,出门要淋透”,却忘了乌云也可能慢慢散开。


03 身体状态和环境,也在悄悄 “推波助澜”


如果最近总熬夜、压力大,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想太多 —— 


这是因为身体累的时候,神经也会变得脆弱,更容易被焦虑 “钻空子”。


另外,要是身边总有人说 “这事肯定成不了”“你做不好”,时间久了,你也会慢慢相信 “未来真的有很多危险”。




02

试试这几个小方法

把“担心”拉回可控范围



01 和自己来场 “证据辩论会”


当 “要是搞砸了怎么办” 的念头冒出来时,别跟着它跑,试试拿张纸画两条线:左边写 “支持担心的证据”,右边写 “反对担心的证据”


比如担心 “汇报会搞砸”,左边可能写 “上次紧张忘词了”;右边可以写 “这次我提前练了 5 遍”“上次忘词后,我也顺利圆回来了”“领导之前说过我准备得很认真”。


写完你会发现:原来 “担心” 的证据只有 1 条,而 “不用怕” 的证据有 3 条 —— 


大脑里的 “焦虑小声音”,其实没那么有道理。


02 用 “具体行动” 代替 “空想焦虑”


焦虑最喜欢 “模糊的担心”,比如 “我怕体检出问题”;但它怕 “具体的准备”,比如 “我这两周每天早睡,少吃外卖,体检前一天不熬夜”。


之前有位来访者,总怕出门忘带东西,后来她列了个 “出门清单”:钥匙、手机、钱包、地铁卡,每天出门前对照着勾一遍 —— 


清单勾完的瞬间,她告诉我:“心里突然就踏实了。”


你也可以试试:把担心的事拆成 “能做的小步骤”,做一步,焦虑就少一点


03 给身体 “松松绑”


要是突然觉得心跳快、手心出汗,试试 “4-7-8 呼吸法”


用鼻子慢慢吸气 4 秒,屏住呼吸 7 秒,再用嘴巴慢慢呼气 8 秒,重复 3-5 次。呼吸慢下来后,你会发现身体的 “紧张感” 也跟着降下来了。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还可以试试 “渐进式肌肉放松”


从脚趾开始,先用力绷 10 秒,再慢慢放松 10 秒,接着是小腿、大腿、肚子…… 一路放松到额头。


在 “紧绷 - 放松” 的过程里,身体会慢慢从 “焦虑模式” 切换到 “休息模式”。


04 日常多给心理 “充充电”


每天留 30 分钟做让自己舒服的事:


比如散步、听轻音乐、拼拼图,或者只是坐在窗边晒晒太阳 —— 这些 “小事” 能帮你积累 “心理能量”,让你更有底气面对 “未知的担心”。


另外,每周抽 3 次时间运动,比如跑步、跳绳、瑜伽,运动时身体会分泌 “快乐激素”,能从根源上减少焦虑的 “土壤”。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写在最后



其实,预期性焦虑不是 “敌人”,它只是大脑想保护你的一种方式,只是偶尔 “用力过猛”。


就像家里的保安,本来是帮你守门的,却因为太认真,连送快递的也拦在门外 —— 我们要做的,不是赶走保安,而是教他 “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如果你现在正被 “未发生的担心” 困住,不妨轻轻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点焦虑,没关系,这只是想法,不是事实。我可以做好准备,也能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今天学会了 “478 呼吸法”,明天试着列了 “出门清单”,这些小小的尝试,都是在慢慢学会和焦虑相处。


慢慢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更有力量,能稳稳地住 “未来的每一种可能”。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这些 “提前来的担心” 已经影响到了日常:


比如因为怕出错,推掉了重要的工作机会;因为担心身体,反复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问题;或者每天都被焦虑缠着,吃不好、睡不好,超过了 2 周 —— 


别硬扛,这时候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聊。


就像感冒了要找医生开感冒药,焦虑太严重时,也需要专业的人帮你 “调整大脑的预警系统”。他们会用更适合你的方法,帮你慢慢把 “担心” 控制在合理范围里。❤️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