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理咨询师总问童年?“心理动力学”如何疗愈现在的你

2025-07-14 3

“每次和伴侣靠近,我就想逃,像被什么东西拽着一样……”


“明明一点小事,我却爆发得像个火药桶,事后又懊悔不已……”


“为什么我总是爱上相似类型的人,然后重复相似的痛苦?”


  01

你的“现在”

   藏着过去的印记


婴儿期能否得到及时回应和稳定照顾,奠定了我们一生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若早期需求常被忽视或拒绝,成年后可能难以建立深度亲密关系,总在潜意识里预期被抛弃或伤害


当孩子哭泣、愤怒或恐惧时,养育者如何回应?是安抚接纳,还是否定责骂?这直接“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


一个从小被告知“哭什么哭,真没用”的孩子,长大后面对挫折,可能只会压抑或猛烈爆发,难以平和疏导。




家庭中父母如何相处?如何解决冲突?面对这些方式,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些模式,内化为自己人际互动的默认程序


例如,在父母争吵不断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习惯用对抗或回避来解决冲突,或者在亲密关系中过度敏感


这些童年形成的核心信念和应对模式,如同无形的“操作系统”,在成年后自动运行,影响着我们如何爱、如何怒、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很多时候,我们当下的强烈情绪(如莫名的愤怒、焦虑)或行为困局(如反复陷入虐恋、职场冲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旧日未被充分理解或妥善处理的感受,在当下的情境中被重新激活



  02

穿越时光的对话

   咨询室里的“心灵考古”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关注童年,并非为了“追责”父母或沉溺过去,而是进行一场指向当下疗愈的“心灵考古”


核心“工具”包括


01 自由联想


咨询师鼓励你放下逻辑筛选,让思绪自由流淌,想到什么说什么,哪怕是看似无关、零碎或“不好意思”的念头。


比如,谈到对领导的恐惧,可能突然联想到小时候面对严厉父亲的紧张。这些“跑题”的联想,往往是潜意识试图建立连接的重要线索。这就像在清理被堵塞的情感河道,让被压抑的感受和记忆浮现。


02 探索“移情”


移情是心理动力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过去对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情感、期望或恐惧,“转移”到当下关系(包括咨询师)中


如:

你可能莫名觉得温和的咨询师“即将批评你”(重现严厉父母的预期)。


或者因为咨询师一次改期,感到被“彻底抛弃”(激活早期分离创伤)。



咨询师不会把这些反应视为无理取闹”,而是温柔地与你一起觉察、探讨这些强烈感受的来源


这个过程,如同在咨询室这个安全试验场里,重新体验并理解那些旧的关系模式,最终学会区分过去与现实,在当下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03 看见自我保护的努力与代价


面对早期痛苦,我们发展出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压抑、合理化、逃避亲密等)。


这些防御曾保护幼小的心灵免受过载冲击,但可能在成年后变得僵化且不适应,限制了我们活力和情感的自由


咨询师会温和地帮你识别这些自动化的防御,理解它最初想保护你什么,以及它现在可能如何阻碍了你(例如,用“无所谓”防御来避免失望,却也隔绝了真实的快乐)。


见,是松动和选择新方式的第一步



  03

理解过去

   是为了在当下“重建自我”


心理动力学的工作,核心绝非鼓励你怨恨父母或沉溺于原生家庭决定论”。 它的深层价值在于


让那些暗中操控你的旧模式“见光”,理解它们从何而来、为何存在。理解本身,就具有巨大的解脱力量


区分过去我”与“现在我意识到我这样反应,是因为童年需要这样来保护自己”,而非“我就是个糟糕/不可爱/注定失败的人”。



当你清晰看到旧模式如何运作,你便不再只是它的被动执行者。在相似情境下,你可以停下来问自己:


这是过去的恐惧在说话,还是我当下的真实意愿?我是否有不同的选择?” 


这种觉察带来的停顿空间(Pause),是改变发生的起点进而帮助自己夺回人生的选择权


理解父母的局限(他们也可能受其自身经历和时代所困),并非为他们的错误开脱,而是为了将自己从受害者”角色和永恒的愤怒中释放出来


如果你长期受以下问题困扰,寻求专业的心理动力学咨询可能是有益的选择:


▨  易怒、莫名焦虑或抑郁,难以自我调节。


▨  希望更深刻理解自己,活得更自在、更有选择力。


▨  明知某些行为有害(如总选错人、职场冲突不断),却无法停止。


▨  总在亲密关系中受伤、无法建立或维持深度关系、害怕被抛弃或过度依赖。


▨  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过度追求完美或习惯性自我否定。


虽然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能消失,但通过心理咨询,能帮助解开很多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困扰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