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受悄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与情绪。
它仿佛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既让人感到安全,又带来隐隐的不甘。
“不配得感”往往戴着一张名为“谦虚”或“理性”的面具。
我们误以为否定自己是一种美德,是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但细细觉察,这份“不配”背后藏着的,常是深深的自我怀疑与对完美的渴望。
那些我们以为“不配”的事物,往往正是内心真正向往的。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
或许与成长过程中那些被忽略、被否定、被过度要求的经历有关。每一次被拿来与他人比较,每一次努力后只得到“还可以更好”的评价,都可能在心里种下“我不够好”的种子。
时间久了,这种声音便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定义。
然而,“我不配”真的是一种真相吗?更多时候,它只是一种假性的真相——一种由过往经历和负面信念构建的幻觉。
它之所以稳固,不是因为它是真实的,而是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甚至依赖它带来的“安全感”:只要不抱期待,就不会失望;只要不争取,就不会失败。
但这种“安全”的代价是什么呢?
我们可能会错过心仪的工作、压抑真实的情感、远离渴望的生活,甚至一遍遍在关系中验证自己“果然不配”。
于是,不配得感成了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了我们与更丰富的世界。
打破这种感受并非一蹴而就,但它绝对值得尝试。
我们可以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
NO.1 练习觉察与命名
当“我不配”的声音出现时,试着认出它,轻轻告诉自己:“这是不配得感来了,而不一定是事实。”觉察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反抗。
NO.2 收集“反面证据”
留意那些你曾觉得自己“不配”却依然做得很好的事,哪怕再小。一次成功的发言、一份被肯定的工作、一段被珍惜的关系……这些都是你“配得”的证明。
NO.3 允许自己“暂时做不到”
“不配”和“尚未准备好”是不同的。前者是对人的否定,后者是对事的客观评估。允许自己需要时间成长,而不是直接否定全部可能。
NO.4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试想如果是好友陷入自我怀疑,你会如何宽慰TA?尝试用同样的温暖和理解回应自己。你值得这份善意,尤其是来自自己的。
有时候,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完全走出这种模式。
那些深植于成长经历、情感创伤或长期压抑中的不配得感,可能已经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习惯。这时候,寻求倾听和专业支持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深刻关怀。
心理咨询的意义,正是在这样一个安全、信任的关系中,陪你一起识别那些困住你的旧信念,重新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你不需要独自挣扎,也不必急于一夜改变。有时候,柔软地接纳自己的“不配感”,反而是转变的开始。
你比你认为的更重要,也比你感觉到的更值得。
所谓“配得”,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奖励,而是生而为人的底色。
愿你能在纷繁的声音中,认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价值。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