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认为,是外界的事情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坏情绪。但认知行为疗法(CBT)却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真相: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解读事件的方式。
01
丨核心原理
解开情绪的“认知三角”
CBT的核心,基于一个简洁而强大的模型:认知三角——思想、情绪和行为三者相互紧密联结,形成一个循环。
▨ 思想(想法):
“同事今天没跟我打招呼,他肯定是讨厌我了。”
▨ 情绪(感受):
伤心、焦虑、自我怀疑。
▨ 行为(行动):
回避那位同事,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工作效率下降。
这个循环可以是恶性的,也可以是良性的。CBT所做的,就是通过精准地识别并调整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我们的自动化负性思维,来打破恶性循环,启动正向改变。
02
丨从识别到修正的科学流程
CBT不像传统的“话疗”只停留在倾诉和共情,它更像一门“心理健身课”,教授你一套可以终身受用的技能。其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精准步骤:
第一步:心理教育
成为自己的观察者
咨询师会先帮助你理解“认知三角”模型。让你明白,情绪不是无端产生的,它是有“缘由”的。这一步能极大地降低你的自责感——原来我不是“作”,而是陷入了某种思维陷阱。
第二步:识别自动化思维
抓住那个“一闪而过的念头”
这些思维通常来得飞快,不经检验,我们却深信不疑。例如,一次工作失误后,脑中可能瞬间闪过:“我真是个失败者!”(这被称为“贴标签”)。CBT会教你像侦探一样,在情绪波动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具体的、负面的想法。
第三步:认知重构
像科学家一样检验证据
这是CBT最核心、最精妙的环节。咨询师不会简单地告诉你“要乐观”,而是会引导你,像科学家检验假设一样,对这些自动化思维进行审视:
▨ “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它的证据又是什么?”
▨ “有没有其他更客观、更合理的解释?”(比如:同事可能只是没戴眼镜,或在思考问题)
▨ “如果我的朋友处于同样情境,我会对他怎么说?”
通过这一系列提问,那个坚固的“我真是个失败者”的念头,可能就会松动,转变为更现实、更有弹性的想法:“我这次犯了一个错误,但这不代表我整个人是失败的。我可以从中学到教训,下次做得更好。”
第四步:行为实验
在行动中验证新认知
光想明白还不够,CBT强调“行动改变认知”。如果你害怕社交,咨询师可能会和你设计一个“行为实验”:比如主动和一个人进行一次简短的闲聊,来检验“我—开口就会出丑”这个预言是否真实。
结果往往会发现,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03
丨CBT的“精准”体现在何处?
目标精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你共同设定具体、可衡量的治疗目标(例如:“一个月内,能将当众发言的焦虑程度从8分降到4分”)。
过程结构化:每次会谈都有清晰的议程,确保时间被高效利用,直指核心问题。
技术科学化:其方法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有效的,它帮助你修正的是具体、可观察的认知扭曲(如“非黑即白”、“灾难化思维”等),而非空泛地提升“幸福感”。
04
丨你可以立刻尝试的
CBT小练习:三栏表
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或焦虑时,可以拿出纸笔,画一个简单的三栏表格: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练习能帮助你将内在的思维过程外化,从而获得一个更客观、更有距离的视角,不被情绪瞬间淹没。
认知行为疗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清晰可循的方法。它不替代你的思考,而是赋予你一套可以参考的工具,帮助你在纷乱的情绪中,找到一丝厘清的线索。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