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厌食症」比喻为一座布满哈哈镜的迷宫,那么最容易被它迷惑眩晕,难寻出口的,是青少年,特别是女孩。
同样来自GBD的数据显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国厌食症的患病率在15-19岁达到峰值,且高峰期将持续到29岁。
十四岁的小A是个学业出众的孩子,事事追求完美。然而,近半年因同学无意间说她胖,小A开始节制饮食,以至于发展到每日只追求骨感体态。在每日的饮食争执中,小A的妈妈终于发现小A的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
尽管小A平日乖巧,但在这件事上她显得异常固执,她宁愿用催吐的方式也不愿多吃一口。最后,小A的体重不断下降,母女关系也陷入紧张。
最终,妈妈决定带小A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帮助。经医生细致评估,小A被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01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持续性的、由过度关注身材导致的严重进食障碍。在患者的内心世界里,追求「极度的苗条」便成了永恒的主题。
害怕体重的增加让他们承受巨大压力,从而选择极端的节食或是过度运动以实现减重目的。扭曲的身材感知是他们面临的另一挑战,即使体重已经远低于正常标准,他们仍会觉得自己不够苗条。
目前,「神经性厌食症」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和年轻女性,男性患者相对少见,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11。
「神经性厌食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0.6%,发病的两个高峰年龄分别为13~14岁和17~18岁,且绝大多数患者会在25岁前发病,25岁以后发病率仅为5%。
02
神经性厌食症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是严重且非常广泛的,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以及人际关系等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1. 心理健康
这种病症使患者深陷对体型、体重的过度关注,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
患病者可能会对自己的体型和饮食行为产生深深的自责和否定的情绪,进一步导致低落和抑郁的心理状态,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这种情绪上的困扰和压力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2. 学业表现
由于身体营养不足、精力不济、记忆力减退等因素,患者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下降,成绩下滑。这对于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3. 人际关系
神经性厌食症可能会让青少年由于担心他人对自己体型的看法而害怕参与社交活动,躲避与他人交流,导致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得退缩和孤僻。
这样的情绪和行为会使得他们在学校中变得不合群,也可能因为饮食相关的问题与家人发生矛盾冲突。
除此之外,神经性厌食症还会带来多种躯体并发症,如低钾血症、消化系统问题、内分泌系统紊乱及女性闭经等。
03
所谓「上医治未病」,相较于孩子表现出症状后再就医诊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日常养育过程中能够预先防范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与发展。具体而言,父母可以尝试采取以下行动来进行预防:
1. 避免体重和外貌评论
父母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进行体重和外貌的负面评论。不应将体重和自我价值、吸引力等挂钩,以免孩子过度关注自己的体重和身材,给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
2. 建立开放沟通渠道
家长应与孩子保持频繁且真诚的交流,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困扰。这样,当孩子在身体形象、饮食方面遇到任何问题时,能及时向家长寻求帮助。同时,通过开放沟通,孩子也能更加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避免通过饮食问题来表达情绪。
3. 提供均衡饮食
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食物,鼓励孩子品尝食物的不同味道,和食物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只吃他们认为「健康」的食物,或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食。
4. 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完美主义」与「低自尊」是神经性厌食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自信非常重要。家长可以通过认可孩子的努力与优势,来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他们擅长和享受的活动来提高自我效能感。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04
「神经性进食障碍」(AN)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影响孩子的饮食行为,还可能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
那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哪些信号,家长应引起重视呢?
1、饮食习惯改变
当孩子的饮食习惯发生显著改变时,家长应予以重视。如果孩子突然表示享受饥饿的感觉,吃得很少或非常挑食,甚至在餐后出现呕吐或频繁洗手,这都可能是神经性进食障碍的早期信号。
2、对食物和体重过度关注
比如只吃特定的「健康食物」,频繁计算食物的卡路里,或是频繁称重以确认自己的体重,这都可能是神经性进食障碍的迹象。
3、运动习惯变化
如果孩子突然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即使在感到疲惫时仍坚持高强度的运动,这也可能是神经性进食障碍的早期表现。
4、出现情绪问题
当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是经常表现出焦虑和烦躁不安时,家长应立即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
5、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
当孩子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如头晕、掉发、骨质疏松、怕冷、指甲脆弱、电解质失衡以及闭经等,这已经是身体受到严重影响的信号,家长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寻求专业帮助。
05
当家长识别到孩子的厌食症信号后,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父母可以通过阅读《帮助孩子战胜进食障碍》《金色牢笼:厌食症的心理成因及治疗》《青少年自尊手册》等书籍,深入地了解厌食症的成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
这不仅可以为孩子提供更科学的照顾,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2. 尽早就医并积极配合治疗
家长识别到厌食症信号后,应该尽早将孩子带到医院,由专业人士来进行诊断、评估。一旦确诊,父母应带孩子在医院接受包括营养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在内的多学科联合治疗。
现阶段,营养治疗是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最重要、最紧急、最基本的治疗方式,被各国指南一致推荐作为神经性进食障碍的一线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中,基于家庭的治疗(FBT)对于青少年进食障碍患者的循证证据最多,是治疗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循证一线疗法。
父母往往是孩子能恢复健康的关键,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治疗过程中,比如多与医生沟通,询问医生自己如何配合治疗;直接参与到心理治疗中,和孩子一起接受家庭治疗等等。
3. 营造支持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避风港,父母应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和指责,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
同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压抑自己的情感。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温纳推荐
「神经性厌食症」并不是孩子「不好好吃饭」那么简单。
「饥饿」是人们在体验到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时,不计代价地采用的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最快速便捷的止痛方式。在那一刻,它成为了手中唯一的「解药」,并因为重复相同的止痛方式而逐渐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在作为「唯一稻草」的「饥饿」面前,「好好吃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面对「宁死不屈」的「厌食」时,不要问「为什么不吃」,而应该问「因什么痛苦」。
对于当局者,「不苛责自己」是战胜「厌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旁观者,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解,加一些陪伴,添一份关怀,他们已经很努力,也一直在努力,别说「好好吃饭」,而是「我一直在」。
只期待有一天,「厌食」的你我,可以回归吃饭的本质,感受生活的每一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