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未经处理的创伤,确实可能跨越一代人,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 这不是责备,而是揭示一个需要被看见的真相。
01
丨为什么创伤会
“代代相传”?
我们常说“分享是好事”,但当父母无意中将自己的心理创伤“分享”给孩子时,却会造成深远影响。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发生:
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发现,经历早期应激的雄性小鼠,其后代即使在无应激环境中成长,仍表现出类似的抑郁样行为。DNA甲基化特征改变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父母的创伤症状直接影响养育能力。研究发现,PTSD患者作为父母时,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这种养育环境的改变会增加孩子出现行为情绪问题的风险。
02
丨识别儿童PTSD的
8个隐蔽信号
儿童不像成人那样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心理痛苦,他们的创伤反应常常藏在看似普通的行为变化中。以下是10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 睡眠节律紊乱:
孩子突然怕黑、频繁夜醒、梦中尖叫,或在入睡前异常哭闹,例如长时间无法安抚的夜间惊恐就是典型表现
▨ 警觉性异常增高:
听到一点声音就惊跳,反复要求父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孩子仿佛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 退行行为:
已经掌握的技能突然丧失,比如已经会自己上厕所的孩子又开始频繁尿床,或出现吮吸手指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 躯体不适反复出现:
孩子反复诉说头痛、腹痛等身体不适,但医学检查无异常。特别是当这些不适出现在特定情境下,如上学前或遇到某些人时
▨ 注意力断崖式下滑:
原本能专注完成的任务现在无法集中精力;即使是最喜欢的活动也难以投入。学习成绩可能突然下滑
▨ 情感表达两极分化:
孩子可能表现出过度顺从或苛刻要求,要么极端被动,要么突然具有攻击性,如打人、咬人或伤害小动物
▨ 回避行为明显增加:
刻意避开特定的人、地点或活动;拒绝讨论某些话题;对曾经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
▨ 分离焦虑异常增强:
突然变得异常粘人,不愿意离开父母;对分离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恐惧和担忧
03
丨当您发现这些信号
可以这样做
面对孩子的创伤反应,父母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恢复进程。以下方法或许能为您提供一些方向:
确保日常生活节奏稳定,即使发生创伤事件,也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仍有很多不变的事物。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常规活动,如阅读、下棋或适当运动,创造安全岛。
当孩子哭闹时,避免呵斥或怒骂,给予情感温暖。同时父母需注意调节自身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焦虑,因为“孩子会非常在意成人对创伤事件的反应与态度”。
对于不愿直接表达的孩子,可以尝试假装游戏。让孩子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孩子对特定情境的反应。这种非直接的沟通方式常常能揭示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
在创伤事件发生后,遵循“333原则”:3天内提供安全环境,确保孩子不再受伤害;3周内密切观察症状变化;3个月时若症状持续,则需要考虑专业心理援助。
避免使用“要坚强”或“别人都没事了,你怎么还害怕?”这类话语,这些语言可能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可以说:“害怕是正常的,我会陪着你。”
04
丨当家庭力量不够时
有些创伤需要专业支持。当您发现孩子的症状持续超过三个月,或者出现自伤念头与行为时,专业的心理咨询会提供更系统的帮助。
现代儿童心理干预强调家庭共同参与治疗,因为“家长除了及时给予青少年相应治疗外,更需要及时了解其自身的反应”。
良好的亲子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缓冲剂,能减轻孩子在创伤后的压力和症状。
研究表明,父母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是阻断代际传递的关键节点,针对这些“桥症状”进行干预,比直接干预儿童症状更能有效打破代际创伤循环。
创伤不是命运。通过科学的理解和恰当的应对,那些深藏于家庭暗影中的创伤可以停止传递,让孩子的心灵重获自由生长的力量。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