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城市渐入寂静,你的房间却还亮着一小片屏幕的光。手指机械地滑动,短视频一个接一个,困意早已汹涌却迟迟不愿放下手机。
仿佛只有等到身体发出最后的疲惫警告,才能允许自己沉入睡眠。
第二天清晨的闹钟如同酷刑,懊悔与决心在脑中交战:“今晚一定早睡!”——可当夜晚再次降临,熟悉的循环又开始了。
如果你也陷在这样的夜晚里,请别急着责备自己“意志力薄弱”。
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顽固的“不舍得睡”,往往不是身体不需要休息,而是你的心在无声地呐喊——它还有太多情绪未被看见,未被安放。
01
丨夜晚,成了白天情绪的
“秘密花园”
回想一下白天的场景:
时间被切割成精确的方块:给领导的汇报、帮同事的救急、为客户的修改、处理家庭的琐事......
每一分钟似乎都填满了“应该做”的事项,唯独没有“我想做”的空间。
那些细微的烦躁、隐约的失落、被压抑的渴望、无处言说的委屈,像无形的沙砾,在白天的忙碌中被暂时掩埋。
而当夜幕降临,世界终于安静下来,这片看似被“虚度”的睡前时光,却成了你唯一能自由呼吸的“心理后花园”。刷手机、看剧、甚至只是躺着发呆——这些行为本身或许没有意义,但它们承载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功能:补偿。
这是你潜意识里对白天“情感失联”的弥补,是对“自我存在感”的确认。结束这个时刻,仿佛就意味着结束了一天中仅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
02
丨不只是“不想睡”
更是“不敢睡”
当新的一天只意味着重复的压力、复杂的人际或乏味的任务,闭上眼睛迎接黎明,本身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一旦放下手机,黑暗中那些关于白天的懊悔(“我要是那样说就好了”)、对未来的焦虑(“项目搞砸怎么办”)、甚至泛化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很失败”)便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窒息。清醒反而成了一种防御。
越是命令自己“快睡”,大脑越是警醒。这种“努力却失败”的挫败感,又会演变成对自身控制力的否定——“我连睡觉都控制不了,还能做好什么?” 焦虑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熬夜”本质上是一场无声的内在冲突:是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自主感、放松感、价值感)与外界现实压力之间拉锯的战场。
你的“不舍得睡”,是心灵在疲惫现实中为自己争取的最后一点喘息权。
03
丨走出“熬夜-懊悔”的循环
从对抗到和解
指责自己“不自律”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内在消耗。我们需要更温柔、更本质的方式。
当夜晚再次“不舍得睡”时,先暂停刷手机的动作,轻轻问自己:
“此刻,我的心里需要什么?”
是渴望一点掌控感?
是需要宣泄白天的委屈?
是害怕面对明天?
还是单纯想享受不被任何人打扰的宁静?
仅仅看见这份需求,就是疗愈的开始。
尝试在日程的缝隙里
插入5-10分钟的“情绪补给站”
▨ 午休时在阳光下安静地喝杯茶,感受当下的味道。
▨ 通勤路上听一首契合心境的歌,允许情绪流动。
▨ 下班前花3分钟写下当天一件微小但让你有成就感的事(哪怕只是清晰表达了一个观点)。
关键
在这些小片刻里
全心全意地“属于自己”
感受此刻的情绪
不做评判
▨ 用一套舒缓、有滋养性的小仪式,取代手机蓝光,作为白天与黑夜的“心理缓冲带”。
▨ 一杯温热的无咖啡因花茶(如洋甘菊)、一盏柔和的暖光灯、一段熟悉的轻音乐或白噪音。
▨ 简单记录下脑中盘旋的念头(不展开分析),然后合上本子,暗示自己:“它们已被安放,此刻请休息。”
▨ 进行5分钟简单的身体扫描冥想(网上有大量引导音频),将注意力从纷乱的思绪拉回身体的放松感。
▨ 降低对“明天”的恐惧,增加小期待,例如:睡前花1分钟,想想明天至少一件你愿意去做、或可能带来微小愉悦感的事(如:吃一份喜欢的早餐、和某个同事简单聊聊、完成某个小任务后的轻松)。不一定是大事,但需要是你能掌控、能感知到的积极点。
当夜晚的挣扎反复出现,不必陷入更深的自我批判。照顾自己的情绪,如同照顾一株需要阳光雨露的植物,需要耐心、观察和持续的关爱。
如果你发现,即使尝试了自我调节,那些夜晚的焦虑、白天的压抑感依然如影随形,甚至影响了你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那么,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是一种对自己心灵深层的关怀。
就像身体需要定期关照
心灵也同样值得被悉心照料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