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亏5万都没当回事”:这种“好心”安慰,其实是在说“你的痛不值钱

2025-08-14 1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一个人眼中的“小事”,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是“天大的事”,并且“小事”也不代表带给人的痛苦就应该很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时刻:


当我们带着脆弱的情绪向他人倾诉时,换来的回应却像一把无形的尺子,将我们的痛苦丈量、比较,甚至否定。


其实这也不是谁的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小心掉进了“痛苦分级”的陷阱里。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什么是 “痛苦分级” 呢?



简单讲,「痛苦分级」就是指人们在面对他人的情绪困扰时,不自觉地用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作为标尺,将痛苦划分为 “轻重等级”。


就像有人炒股亏损,朋友接一句 我亏5万都没当回事。这些话听着是想宽心,可对方接收到的,往往是 “你这点事算什么” 的潜台词。


从心理学角度看,痛苦本身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医学上虽有生理疼痛的分级标准(如 12 级疼痛量表),但心理痛苦却无法用同样的尺度衡量。


你觉得微不足道的事,可能正好撞在对方最脆弱的地方。就像有人怕虫,哪怕是只小蚂蚁都能让他浑身发毛,你不能说 “蜈蚣比这可怕多了”—— 痛苦本身,从来没有 “应该” 或 “不应该”




02

为什么好心会办坏事?



很多人可能都会在事后懊恼:“我真的是想帮他,怎么就弄巧成拙了呢?” 其实这背后,藏着我们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心理“小九九”。


1. 自我防御机制的无意识启动


当我们看到他人痛苦时,大脑会本能地触发自我保护机制。


通过讲述自己更惨的经历,我们试图减轻因目睹他人痛苦而产生的焦虑,同时维护 “我能应对更大困难” 的自我形象。这种防御性回应往往源于未被觉察的恐惧 —— 


害怕自己无法真正理解对方,或担心暴露自己的脆弱。


2. 情绪劳动的疲惫与共情失能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承受着 “情绪劳动” 的压力 —— 无论是职场中的微笑服务,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支持,都需要持续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能量被过度消耗时,大脑会进入 “节能模式”,倾向于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比较)回应,而非投入精力进行深度共情。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共情疲劳”,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情感钝化。


3. 社会文化对情绪表达的规训


我们的文化中常常推崇 “坚强”“隐忍”,将负面情绪视为软弱的表现


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回应方式:当看到他人脆弱时,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用比较来 “鼓励” 对方振作,却忽略了情绪本身需要被接纳的事实。


尤其在男性群体中,社会期待他们 “扛住压力”,这种规训可能加剧了通过比较来淡化情绪的倾向。


4. 述情障碍的隐形影响


部分人因成长环境或神经因素,存在 “述情障碍”—— 难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准确理解他人的感受。


这类人在面对他人倾诉时,可能会用比较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困惑,因为他们缺乏将情绪转化为语言的能力,只能通过 “比惨” 来间接表达关心。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1.把 “比大小” 换成 “看见ta”


真正的共情始于承认 “情绪无对错”。当他人倾诉时,我们可以尝试说:“听起来你现在很难过,这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受。” 这种回应聚焦于对方的感受,而非事件本身的 “严重性”。


很多时候,情感层面的支持比逻辑分析更能抚慰人心。


2.学着 “少给答案,多给空间”


很多时候,人倾诉不是要解决方案,只是想找个地方把情绪倒出来。你不用说 “你应该怎样”,只要陪着他说 “然后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就够了。


就像给情绪留个透气的窗,不用刻意做什么,风自然会进来。


3.区分 “支持” 与 “拯救”


我们需要明确:他人的情绪由他们自己负责,我们的角色是提供安全的容器,而非充当 “情绪消防员”。


当感到自己被对方的情绪淹没时,可以温和地说:“我很想支持你,但现在我需要一点时间调整自己,我们稍后再聊好吗?” 这种坦诚的沟通既能保护自己,也能教会对方尊重他人的情感边界。




04

总掉进这个怪圈,怎么办?



如果发现自己老忍不住用 “比惨” 来安慰人,或者总被别人这样的话刺伤,也不用慌。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说明我们在情绪里绕了点弯路。


这时候,或许可以试试心理咨询


不是说你 “有问题”,而是找个人陪你理理这些情绪的线头。比如一起看看,是不是小时候自己难过时,也总被人说 “这点事算什么”;或者一起练习怎么把 “我懂你的感受”说出口。


就像有人说的,心理咨询不是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帮你找到和自己、和别人舒服相处的方式。在这里,你的每一点感受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不用和谁比,也不用怕不够 “严重”。


其实啊,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不是谁比谁更惨,而是 “我懂你的难”。不用刻意做什么,只要让对方知道 “你现在的感受,我接收到了”,就够了。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痛苦分的本质,是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防御本能。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独特的存在,它们不需要被证明 “足够严重” 才能获得尊重。但当我们愿意放下比较的尺子,用接纳和倾听取代评判,痛苦便不再是隔阂,而是联结彼此心灵的纽带。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情绪上的困扰,不妨试着迈出第一步:承认自己的脆弱,寻求专业的支持。心理咨询师永远在这里,带着温暖与耐心,陪你穿越情绪的迷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内在力量.png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