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利格曼效应丨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2025-08-14 2

面对不断的受挫,心底个声音悄然浮现:“也许我真的不行,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这种感受,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而是在一次次挫败中慢慢学会的心态。


  01

那只不再逃跑的狗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予电击。


起初,狗会四处逃窜试图躲避,但多次尝试失败后,它们停止了挣扎。


当实验人员将笼门打开再次响起蜂鸣器时,这些狗不再尝试逃跑,只是趴在地上呜咽颤抖,被动承受痛苦


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习得性无助”。这就像生活中那些屡战屡败的经历——不管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的困境,最终让我们确信“再做什么都没用了”。


这种心态若长期持续,可能演变成悲观抑郁甚至自我放弃



  02

悲观的眼镜

   你如何看待失败?


塞利格曼发现,真正决定我们是否陷入无助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我们解读挫折的方式——他称之为“解释风格


悲观者的解释有三个特点:


▨  永久性认为困境会一直持续(“我永远做不好”)


▨  普遍性将失败泛化到所有领域(“这次面试失败说明我一无是处”)


▨  人格化过度自责(“都是我的错”)


而乐观者则相反,他们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特定的,并且能看到外部因素。同样是考试失利,悲观的学生认定“我太笨了”,乐观的学生则认为“这次准备不足,下次改进就好”


令人深思的是,塞利格曼并未全盘否定悲观。在需要谨慎决策时,适度的悲观能避免盲目乐观带来的风险。真正健康的心态,是“经常性乐观与偶尔悲观的结合”


  03

重获希望

   三种转变心态的实践方法


1. 学会与消极想法辩论

“我做不到”的声音响起时,不妨像律师盘问证人般反驳它


▨  “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里?”

▨  “有没有其他可能?”

▨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承受吗?”

▨  “这样想对我有帮助吗?”


2. 培养“近的思维”

陈海贤博士在《了不起的我》中提出,摆脱焦虑需要“远的思维”(关注抽象问题)转向“近的思维”


▨  用描述代替评价:将“我总是失败”换成“这次面试没有通过”


▨  关注具体而非抽象:不问“为什么我这么差”,而是问“这次问题出在哪里”


▨  专注当下能做的,而非结果“现在我能做的是......(分析局势,找出可行动点)



3. 积累微小的成功体验

习得性无助的解药是习得性有助。从小目标开始:


▨  想健身?先承诺每天散步10分钟;

▨  想写作?从每天记录三句话开始;

▨  想社交?每周主动问候一位朋友;


每一次小成功能重建一点对自我的掌控感


有些时候,无助感可能已如藤蔓般缠绕心灵多年,自我调节显得力不从心。心理咨询能够为你提供一段安全的关系,在专业陪伴下重新审视那些固化的想法


一位来访者曾分享:当咨询师第一次说出‘这不能全怪你’时,我哭了整整二十分钟——从没人告诉我,我可以不用背负所有失败。


与日常生活中不同,咨询中的对话没有评判,不用担心成为他人的负担,也不会有“占用时间”的内疚。这恰如塞利格曼所强调的:外界的支持能帮我们找回内在力量


许多曾深陷无助的人最终发现:环境很少绝对绝望,困住我们的往往是那副名为绝望”的滤镜。


世界总在变化流转中,今天紧闭的门窗,明天可能随风而开。我们需要的,是摘掉那副悲观的眼镜,让希望的微光重新照进心灵


正如塞利格曼所揭示的:乐观不是天赋,而是可以习得的选择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