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焦虑 | 心理咨询师教你搭好 “ 安全感台阶 ”,不硬扛不催促

2025-09-08 18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从小就惧怕分离,从幼儿园开始,这种恐惧感从未消失过。



清晨的幼儿园门口,三岁的朵朵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小学一年级的轩轩站在教室门口,望着爸爸妈妈离去的背影,小声抽噎着不肯进门。


每年开学季,这样的场景总会在校园重复上演。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告诉我们,这种「分离焦虑」并非孩子的 "任性",而是 6 个月至 6 岁儿童在 "明确依恋期" 的正常情感反应,标志着他们已经建立起重要的情感联结。


理解这一点,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的第一步。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PART.01 / 温纳心理


读懂焦虑:

成长必经的心理课题



分离焦虑本质上是孩子安全感暂时失衡的表现。


当熟悉的照顾者离开,大脑的杏仁核会触发 "战斗或逃跑" 反应,释放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导致孩子出现哭闹、尖叫等情绪风暴,甚至伴随腹痛、食欲不振等躯体化症状。


鲍尔比在研究中发现,儿童面对分离通常会经历抗议、绝望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与孩子的气质类型、家庭引导方式密切相关。


值得欣慰的是,适度的分离焦虑恰恰是心智成熟的标志。


这表明孩子已经理解 "客体恒常性"—— 知道照顾者虽然暂时看不见但依然存在,只是他们还未能熟练调节这种认知带来的情绪波动。


心理学研究显示,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的孩子,往往能发展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这种早期的心理历练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





PART.02 / 温纳心理


家庭预备:

构建心理安全缓冲带



科学的家庭准备能有效缩短孩子的适应周期。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证实,规律且明确的告别流程能让孩子形成稳定预期,将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降低 40%。


家长可以设计专属的告别仪式


一个 "三秒充电抱" 配合固定口令 "下午准时接你",或是在孩子掌心画个爱心说 "这是妈妈的魔法印章",重复的仪式行为能刺激大脑基底核形成条件反射,逐渐抑制焦虑反应。


家长的情绪状态是孩子的 "心理晴雨表"。


《发展心理学杂志》的追踪研究发现,家长情绪稳定的孩子,分离焦虑持续时间平均缩短 40%。


这要求父母即使内心不舍,也要通过微笑和坚定的语气传递安全感,避免说 "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这类加剧焦虑的话语。


可以提前一周进行 "分离预演":用玩偶模拟上学场景,告诉孩子 "就像小熊暂时和妈妈分开玩游戏,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


准备过渡物品能搭建心理桥梁。


儿童心理学家建议让孩子携带一件带有 "爸爸妈妈味道" 的物品,如喷有妈妈香水的手帕或熟悉的毛绒玩具,这些物品能在陌生环境中为孩子提供感官安慰。


同时,绘制从家到学校的 "成长地图",用贴纸标记每天的进步,这种视觉化工具能帮助孩子建立对新环境的掌控感。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PART.03 / 温纳心理


校园衔接:

打造温和过渡桥梁



学校和老师的配合是缓解焦虑的关键环节。


有经验的教师会为新生设置 "安全角落",摆放孩子熟悉的绘本或玩具,让他们在感到不安时有处可去。


某幼儿园的实验数据显示,实施系统化过渡方案的班级,孩子的入园适应期缩短 40%,两个月后 86% 的孩子能主动完成分离流程。


建立可预测的日常节奏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老师可以每天固定时间安排 "亲情电话" 或视频连线,让孩子看到家长的笑脸;在班级设置 "情绪角",提供绘画工具让孩子表达感受。


这些措施能帮助孩子理解:分离是暂时的,照顾者会按时回来,学校也有有趣的事情等待他们探索。


对年龄稍大的孩子,不妨将分离转化为 "成长任务"。通过 "小超人上学" 之类的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相信自己正在完成一项勇敢的任务。


小学老师可以设计 "认识新朋友" 打卡活动,用积极的社交体验冲淡分离带来的不安,这种正向强化能帮助孩子建立对学校的积极认知。






PART.04 / 温纳心理


情绪调节:

培养自我安抚能力



教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是重要的心理技能。


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帮助孩子命名情绪:"你现在是不是像小兔子一样有点害怕?" 鼓励他们用画画或玩偶表演的方式表达感受。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证实,学会用语言描述情绪的孩子,焦虑水平能显著降低。


简单的身心调节技巧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气球呼吸法" 是适合儿童的正念练习:让孩子想象自己的肚子是气球,吸气时让气球鼓起,呼气时让气球慢慢瘪下去。


这种具象化的呼吸练习能激活副交感神经,快速平复情绪。实践表明,每天练习 3 次的孩子,能更快掌握自我安抚的方法。


家长需要把握 "适度等待" 的智慧。


看到孩子哭闹就立即妥协返回,反而会强化焦虑行为;但完全无视孩子的感受也会伤害安全感。


可以设定 "分离倒计时":"妈妈会陪你玩 5 分钟积木,然后你和老师一起活动,等钟表的短针指到 6,妈妈就来接你"。


这种可控的等待体验,能帮助孩子逐渐建立对分离的耐受性。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PART.05 / 温纳心理


写在最后



看着孩子攥着衣角不肯松开的手,或是转身时偷偷泛红的眼眶,家长心里的不舍,或许并不比孩子的焦虑少半分。


其实我们都该明白,没有哪个孩子能瞬间跨越分离的不安,也没有哪种成长不需要一点 “慢慢来” 的耐心 —— 


那些你反复练习的告别仪式、塞进孩子书包里的熟悉玩偶、每天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的身影,都是在为孩子搭建安全感的小台阶,让他们一步步敢去探索新的世界。


说到底,开学季的分离从不是 “断开联结”,而是让孩子带着家里的温度,学着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试着站稳脚跟。


你不必做完美的家长,孩子也不用做 “不焦虑” 的小大人,只要你们彼此陪伴着慢慢走,这场小小的 “告别”,终会变成孩子成长里温暖的印记。





温纳推荐





大多数孩子的分离焦虑会在 2-4 周内逐渐缓解,但家长需要警惕持续的异常信号:


如果孩子出现拒绝进食、夜间频繁惊醒、持续两周以上的强烈抵触,或是反复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就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分离焦虑障碍,早期干预能避免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和学习兴趣。


心理咨询师会采用游戏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技术帮助孩子。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同步参与咨询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因为成人的情绪状态和应对方式对孩子有着直接影响。❤️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