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自我接纳”:有时候,讨厌自己才是改变的开始

2025-11-16 15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听到"要学会自我接纳"的忠告。确实,对自己温柔以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但有时候,适度地"讨厌"自己,反而能成为真正改变的起点


许多人陷入了一种"自我接纳"的误区:他们把自我接纳当成了一种逃避改变的借口。


"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天生就这样","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些话听起来很温暖,但背后可能隐藏着对成长的抵抗


例如:一个人总是迟到,无论是工作会议还是朋友聚会。起初,Ta"自我接纳"来安慰自己:"我就是个随性的人,不必太刻板。"


但这种"接纳"并没有让Ta更快乐,反而让Ta一次次错过重要机会,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


这种"建设性的自我不满"与自我仇恨完全不同。前者是针对具体行为的适度不满,后者则是针对整个人的全盘否定


健康的不满是:"我这个行为不符合我的价值观,我需要调整";而有害的自我仇恨是:"我真是个废物,我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



那么,如何区分健康的自我不满和有害的自我批评呢?关键在于:健康的不满指向具体行为,并且伴随着改变的路径和希望;而有害的批评则是笼统的,绝望的,不提供任何解决方案。


事实上,心理学研究支持这种适度的自我不满的价值。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一定程度不满的人,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自我改进的计划


这种不满不是自我贬低,而是一种认知到"我现在的状态与我的理想状态有差距"的清醒评估


当我们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或状态感到不满时,可以尝试以下健康的方式处理这种情绪:


首先,明确你不满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某个习惯?某种反应模式?而不是你整个人的价值。


其次,将这种不满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不只是"我讨厌自己总是拖延",而是"我打算从今天开始,每天先完成最难的任务"。


然后,制定可行的步骤。改变需要路线图,而不是只有不满的情绪。


最后,要学会在改变过程中给自己鼓励。每一点进步都值得认可,即使进展缓慢。



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有现状,而是同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当下自我的理解和慈悲,另一方面是对未来自我成长的承诺和期待。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既有接纳,也有追求更好的动力


在我们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常常看到有人被困在"假性接纳"中:他们表面上是接纳了自己,实则放弃了改变的可能。而真正的成长,始于诚实地面对自己,承认那些我们确实需要改变的部分。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某些方面感到不满,不必急于用"自我接纳"来掩盖这种感受。也许,这种不适感正是你内心在呼唤成长的方式。


倾听这种声音,引导它成为建设性的改变动力,而不是简单地压抑它或让它变成自我攻击


改变从来不容易,但正是那些我们对自己不够满意的部分,常常成为我们成长中最宝贵的催化剂。当你能够面对这种不满,并以健康的方式引导它,你就已经踏上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


记住:这不是关于讨厌你自己,而是关于足够关心自己,以至于不愿意停留在不那么理想的状态中


有时候,最好的自我关爱,恰恰始于不愿意继续容忍那些阻碍我们绽放的桎梏。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