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周末补觉变 “坑”!研究发现:青少年睡够这个时长,焦虑抑郁少一半

2025-09-15 15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情绪的稳定往往就藏在每天的睡眠里。



在很多家庭,尤其是有中学生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都默认——周末多睡点没坏处。可到底该睡多久,谁也拿不准。


于是,周末的早晨常常陷入拉锯战:不叫吧,眼看着睡到中午连饭点都要错过了;叫吧,又会惹得孩子一脸不耐烦。


尽管大多数人都以为——多睡点总没坏处。


但最新研究提醒我们:补觉不是越多越好,睡太多可能对心理健康有害。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引导关注 (2).png






1
一项关键研究的启示



这项研究利用美国 ABCD 大型项目(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udy)的数据,对 1877 名平均年龄 13.5 岁的青少年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人员采用智能手环客观记录参与者平日和周末的睡眠时长,同时通过标准化量表评估他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


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对 "周末补觉" 行为的细致分类:


◍ 将补觉时长不足 0 小时(周末睡得比平时还少)

◍ 0-2 小时(轻度补觉)

◍ 2 小时及以上(重度补觉)


结果清晰显示:轻度补觉组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得分显著更低;而不补觉或重度补觉的两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则相对较差。


这一发现与其他相关研究结论不谋而合。


复旦大学发表在《英国医学会公共卫生》期刊上的研究也指出,周末补觉 1-2 小时的人群,抑郁症风险降低了 26%。


中南大学的研究同样证实,对工作日睡眠不足的人来说,周末补觉能使抑郁风险降低 19%。




2
睡眠节律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什么 2 小时会成为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这需要从人体的昼夜节律机制说起。


我们的身体像一个精密的时钟,有着内在的昼夜节律调节系统,控制着睡眠 - 觉醒周期、激素分泌和情绪波动等多种生理过程。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节律重塑的关键期,这使得他们对作息紊乱更为敏感。


当周末补觉超过 2 小时,就容易引发 "社交时差"(social jetlag)—— 即工作日与周末的睡眠时间表严重错位。


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社交时差会扰乱青少年的生物钟,影响负责情绪调节和社会认知的大脑网络功能,不仅可能增加焦虑和抑郁风险,还与攻击性行为增多相关。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适度补觉(0-2 小时)能够帮助恢复前额叶皮层的功能 —— 这一脑区负责情绪调控、冲动控制和决策能力。


平日睡眠不足会导致该区域活动减弱,而轻度补觉能有效缓解这种功能损耗。


但过度补觉则会打破睡眠结构的平衡,减少深度睡眠比例,反而降低睡眠质量,形成 "越睡越累" 的恶性循环。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引导关注 (2).png






3
青少年的科学补觉指南



基于这些科学发现,我们可以为青少年制定切实可行的睡眠调节方案。关键在于在弥补睡眠债与维持节律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


◍ 周末起床时间不宜比平日晚太多


建议以平日起床时间为基准,周末延后不超过 1-2 小时。例如平日 7 点起床,周末可以睡到 8-9 点,但最好不要超过 9 点。这种渐进式调整既能缓解睡眠不足,又不会过度扰乱生物钟。


◍ 午间小睡是个不错的补充选择


研究表明,下午 3 点前进行 20-30 分钟的午睡,能有效恢复精力,且不会影响夜间睡眠。但要避免长时间午睡,否则可能导致夜间入睡困难。


◍ 周日晚上的准备工作同样重要


可以比平时提前 30 分钟上床睡觉,为周一的早起做好过渡。这段时间可以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纸质书籍、听舒缓音乐或进行简单的拉伸,帮助身体从周末模式平稳切换到学习模式。


◍ 改善整体睡眠环境也至关重要


睡前一小时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18-22℃);建立固定的睡前仪式,让身体形成 "准备入睡" 的条件反射。


这些措施能提高平日睡眠质量,减少对周末补觉的依赖。




4
写在最后



睡眠从来不是简单的 “时间叠加”,而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隐形基石。


那个 0-2 小时的补觉区间,更像一个温柔的提醒:成长需要张弛有度既不必为偶尔的熬夜过度焦虑,也不能用周末的昏睡逃避平日的失衡。


对青少年来说,不妨把睡眠当作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 当你发现清晨总是被闹钟拽醒,周末需要睡到正午才能缓过来,或许正是身体在发出信号。


试着从调整 15 分钟的起床时间开始,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家长们也可以多一份观察:孩子周末赖床时,别急着催促或指责,不妨聊聊他一周的疲惫;如果发现孩子总是睡不够又睡不着,别把这当成 “懒”,可能是心理压力在悄悄作祟。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引导关注 (2).png







温纳推荐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专家指出,长期靠周末疯狂补觉来偿还 "睡眠债" 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无法完全弥补平日睡眠不足对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造成的损害。


如果青少年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睡眠困扰,如入睡困难、频繁夜醒、早醒,同时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或社交退缩等表现,家长应提高警惕。


这些可能是更严重睡眠障碍或心理问题的信号,需要专业干预。寻求帮助的途径有很多:


可以先到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或睡眠医学科进行睡眠评估,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等躯体问题;若情绪问题较为突出,可前往精神心理科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改善情绪状态和睡眠习惯。


记住,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负责任的选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