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焦虑住在静止的身体里,当你流汗时,就是在对它下‘逐客令’。
「焦虑」,早已不是少数人的 “心灵困扰”,而是悄悄蔓延在生活里的普遍情绪 —— 可能是加班到深夜的烦躁,是面对未知的惶惑,或是被琐事缠身后的心神不宁。
它本是身体的防御信号,可一旦变成挥之不去的慢性状态,便成了生活的负担。数据显示:
我国焦虑症患病率达 4%,近 90% 患者 35 岁前发病,但其主动求助率仅 36.9%。
许多人对药物、心理治疗心存顾虑,而运动,正以一种无污名、低副作用的方式,为缓解焦虑提供了新的可能。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高患病率下的治疗迷思
焦虑症并非小众疾病,其普遍性远超很多人的认知。
2019年《柳叶刀 · 精神病学》发表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项目结果显示,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为4%,这意味着每25人中就可能有1人受其困扰。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90%的患者在35岁前就已发病,这与青年群体面临的学业竞争、职业起步、婚恋压力等人生关键课题高度重叠。
从临床角度来看,焦虑症其实是一种“可治愈性较高”的心理障碍,预后效果优于抑郁症和强迫症。但现实中的治疗情况却并不乐观,仅有36.9%的患者会主动寻求帮助。
在咨询中常发现,这种“求助迟疑”源于多重顾虑:
◍ 部分人对“精神类疾病”的标签存在天然排斥,担心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
◍ 也有人对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心存担忧,对心理治疗的效果持怀疑态度。这种对传统治疗方式的抵触,让许多人陷入“明知不适却独自硬扛”的恶性循环。
更隐蔽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未能区分“正常焦虑”与“焦虑症”的边界。
◍ 考试前的紧张、演讲前的忐忑,这些短暂的情绪波动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通过自我调节即可缓解。
◍ 而焦虑症则表现为持续6个月以上的过度担忧,伴随心慌、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且这些反应与现实情境严重不符,已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种认知模糊,要么让患者将病态焦虑误判为“抗压能力差”而强行忍耐,要么将正常焦虑过度放大而陷入恐慌。
焦虑缓解的“非药物处方”
正是在这样的治疗困境中,「运动干预」逐渐走进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辅助治疗方式。
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兼具“科学性”与“亲民性” —— 既有着扎实的神经生理机制支撑,又摆脱了传统治疗的污名化束缚。
从神经机制来看,运动对焦虑的缓解作用是多维度的:
◍ 首先,运动能调节大脑中的“情绪递质”:促进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前者能直接抑制焦虑感,后者则能提升积极情绪体验;同时降低长期焦虑导致的过高皮质醇水平,让身体从应激状态中解脱出来。
◍ 其次,规律运动能重塑大脑结构,促进海马体中新神经元的生成,而海马体正是负责情绪调节和记忆处理的关键区域,其功能增强能从根本上提升应对焦虑的能力。
◍ 更重要的是,运动能“校准”焦虑反应的神经回路,减少杏仁核的过度激活 —— 这个被称为“恐惧中枢”的脑区,在焦虑状态下常常反应过激,而运动能让它对潜在威胁的判断回归理性。
相较于药物和心理治疗,运动干预的独特优势更贴合大众需求。
◍“个性化适配性”:无论是职场人利用午休时间快走,还是老年人在家进行太极练习,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无需受场地和器材限制。
◍“无污名化”特质:没人会因跑步、游泳而被贴上“患者”标签,这种隐秘性让很多不愿公开求助的人愿意尝试。
此外,运动带来的身体掌控感,能反向增强心理韧性:
当人们通过坚持运动改善体能时,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我能掌控自己状态”的认知,这种自信会延伸到对焦虑情绪的管理中。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让焦虑缓解更具可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运动都能达到缓解焦虑的效果,盲目运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在此,需要强调“科学运动”的三个核心原则:适配性、规律性和包容性。
01 运动类型的“适配性”是首要前提
不同性格和焦虑表现的人,适合的运动形式存在差异。
◍ 对于容易陷入“思维反刍”的人:建议选择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 —— 单调重复的节奏能让大脑从过度思考中抽离,进入“心流”状态。
◍ 对于“易出现心慌、手抖”的人:瑜伽、普拉提等注重呼吸与动作配合的运动更合适,能帮助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让身体从紧张中放松。
◍ 对于感到“无力感”的人:更加适合力量训练,通过对抗阻力的过程,能强化“自我效能感”。
02 规律性比强度更重要
很多人希望通过一次高强度运动“赶走”焦虑,结果往往因过度疲劳而放弃。
研究表明,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持续8-12周就能显著改善焦虑症状。
这里的“中等强度”可以用“心率公式”简单判断:(220-年龄)×(60%-70%),比如30岁人群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14-133次/分钟即可。
这种“细水长流”的运动模式,能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理调节机制,避免焦虑情绪反复。
03 对运动效果的“包容性期待”也不可或缺
运动干预并非“万能药”,它更适合作为焦虑症的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干预。
同时,要接受“效果波动” —— 焦虑本身具有反复性,不能因某一天情绪不佳就否定运动的作用。
建议将运动视为“情绪保养”而非“疾病治疗”,就像定期体检一样,把它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发挥长期效果。
写在最后
运动缓解焦虑的本质,是通过身体的主动参与,重建“身心联结” ——
当我们专注于呼吸的节奏、肌肉的发力时,就是在将注意力从“失控的担忧”拉回“可控的当下”。这种联结的重建,不仅能缓解当下的焦虑症状,更能培养长期的心理韧性。
当然,我们始终强调:
如果焦虑症状已严重影响生活,主动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仍是首要选择。运动可以作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却不能替代专业干预。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当焦虑情绪悄然来袭时,与其蜷缩在角落流泪,不如走进阳光下流汗 —— 这或许就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情绪调节之道。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运动后焦虑仍反复纠缠,影响睡眠、工作或人际关系,不必独自承受 ——
专业心理咨询并非 “患病者的选择”,而是给心灵松绑的科学方式。
咨询师会陪你理清焦虑背后的困惑,教你实用的调节技巧,帮你打破 “担忧 - 内耗” 的循环。
心理咨询没有标签,不设评判,只是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看清情绪的模样,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