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不安全依恋的孩子,会固守对父母的联结,却将自己判定为不值得被爱。”
“那个挨打的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会停止爱自己。”这句朴素的话,精准戳中了亲子关系中最隐秘的创伤。
在不少家庭的教育场景中,「惩罚」与「批评」常被当作“纠正”孩子行为的手段,父母以为这是爱与责任的表达,却未曾察觉孩子内心深处的分裂 ——
他们依然紧紧攥着对父母的爱,却悄悄松开了拥抱自己的手。
这种矛盾的心理背后,藏着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规律,也折射出亲子互动中最易被忽视的认知误区。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依恋本能:
孩子不会因伤害而放弃爱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并非简单的情感选择,而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
鲍威尔的「依恋理论」指出:
亲子间的依恋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石,在生命初期,孩子完全依赖父母提供食物、安全与情感回应,这种依赖逐渐转化为根深蒂固的情感联结。
即便遭遇惩罚甚至暴力,这种联结也很难断裂,反而可能在孩子的不安中变得更强烈。
7岁前的儿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
他们的思维缺乏逻辑性,无法理解惩罚背后的“教育意图”,只能将父母的暴力行为与“自己不够好”关联,却不会质疑父母的行为本身。
在他们的认知里,父母是世界的中心,是安全的唯一来源,即便父母带来痛苦,也会本能地将原因归结为自身 ——
“是我做错了,所以爸爸妈妈才生气”,进而产生“我要更听话才能重新获得爱”的想法。
这种认知偏差让孩子在承受伤害的同时,反而会更加执着地维系对父母的依恋,因为他们无法承受“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自我崩塌:
惩罚如何摧毁孩子的自我认知
与对父母的执着依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自我价值感」的逐渐瓦解。
体罚或长期严厉的批评,对儿童心理的伤害远不止于当下的疼痛,更在于系统性摧毁其核心自我信念,这种伤害往往具有不可逆性。
01 神经生理层面
惩罚发生的瞬间,孩子的大脑会启动“战斗 - 逃跑 - 冻结”的三级应激反应。
作为“恐惧中枢”的杏仁核会瞬间将疼痛信号判定为生命威胁,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则会暂时“断电”,导致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何伤害自己”,只能沉浸在原始恐惧中。
长期经历这种应激反应的儿童,杏仁核体积会显著增大,对中性刺激也会异常敏感,形成持续的“心理过敏”。
更关键的是,这种应激状态会让孩子形成碎片化记忆,潜意识里将“痛苦”与“自我”绑定,逐渐产生自我厌恶。
02 社会认知层面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标签效应”更清晰地揭示了自我认知崩塌的过程。如果父母在惩罚时不断给孩子贴标签 ——
“你就是故意的”“你怎么这么笨”,长期下来,孩子会将这些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概念。
发展心理学的纵向研究显示,童年常被负面评价的儿童,自我概念中会固化“不可爱、无能”的核心信念,甚至在脑成像中可见海马体(负责记忆与自我认知的中枢)的神经联结异常。
这种「自我否定」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后再次受批评;在人际关系中过度讨好,忽视自身需求;甚至在遭遇不公时,也会下意识认为“是我活该”。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创伤延续:
青少年期的隐性表达
童年时期因惩罚导致的自我认知损伤,在青少年期会以更隐性的方式爆发。
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关键阶段,本应通过探索世界构建独立自我,但童年的创伤会让他们陷入两种极端:
要么通过过度叛逆证明自我,要么通过彻底顺从隐藏自我。
部分青少年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化症状」 —— 头痛、腹痛,医学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这正是心理创伤的“身体叙事”。还有些青少年会表现出「攻击性转向」,要么欺凌他人,要么自残。
前者是将对父母的愤怒转嫁他人,后者则是将自我厌恶转化为实际伤害 —— “如果我受伤,痛苦就有了具体形状,不再是模糊的自我否定”。
更隐蔽的影响是「情感隔离」,为避免再次受伤,青少年会主动切断情感感知能力,成年后可能表现为情感麻木,难以建立深层亲密关系,如同给自己穿上了一层“情绪盔甲”。
修复之路:
用安全感重建自我
亲子关系的创伤并非不可修复,关键在于父母要打破“惩罚=教育”的认知误区,用“安全感”替代“恐惧感”,帮助孩子重建自我价值。
01 建立“创伤知情的沟通模式”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比如“你看起来很害怕,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再客观指出问题,避免将行为与人格绑定。
比如不说“你真粗心”,而是说“这次作业有几个错别字,我们一起看看怎么避免下次再犯”,让孩子明白“错误的行为需要改正,但你本身值得被爱”。
02 主动修复依恋关系
父母需要放下“权威”执念,真诚承认错误。
比如“刚才爸爸打你是不对的,我很抱歉,我只是太着急了,不是因为你不好”。这种坦诚能打破孩子“父母永远正确”的认知误区。
同时,要增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时刻,比如共同阅读、散步,让孩子在稳定的陪伴中重建“我是被爱的”信念。
03 借助认知重构技术
通过“优点清单”等简单工具,帮助孩子区分“行为”与“自我”。
比如每天和孩子一起写一个“今天做得好的事”,哪怕只是“主动整理了书桌”,也能逐渐修正其负面自我概念。
对于青少年,父母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兴趣活动,在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用外在认可强化内在自我价值。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写在最后
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一场以分离为目的的滋养。父母的责任从来不是塑造“完美孩子”,而是培育“完整孩子”——
这个孩子既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能坚定地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惩罚或许能快速压制不良行为,却会在孩子心里埋下自我否定的种子;而包容与理解看似“见效慢”,却能让孩子在安全感中长成自带力量的模样。
当父母放下巴掌,用倾听替代指责,用包容替代挑剔,孩子自然会重新拥抱那个珍贵的自己。
温纳推荐
如果你的家庭正经历这样的困境 —— 父母明知惩罚伤人却难以自控,孩子在依恋中自我否定却无处倾诉,不必独自承受。
心理咨询并非评判对错,而是搭建一座桥梁:帮父母看见惩罚背后的焦虑与教育误区,陪孩子梳理被压抑的委屈。
它会提供安全的空间,让未被言说的创伤被听见,让扭曲的认知被修正,更会教给双方具体的方法,把 “爱” 从伤害的包裹中剥离出来。
亲子间的创伤从不是无解的死结,专业的陪伴能让爱回归本真,让孩子在被爱中学会好好爱自己。❤️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