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综艺《初入职场中医季》凭借对传统中医智慧的鲜活呈现,成为近期口碑与热度双高的综艺。
节目中,扁鹊脉学针法传承人齐向华在带教年轻职场人诊脉时,一句“天下最大的寒是心寒”,不仅让在场实习生陷入深思,更在社交平台引发大量共鸣。
这位扎根中医临床数十年的专家,并未局限于脉象解析,而是点出了“身心同源”的核心——身体的康健与否,始终与心灵的冷暖紧密相连。
这一跨越千年的中医感悟,恰好与现代心理学对情绪管理的研究形成奇妙呼应,也为我们理解情绪与身体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反复出现头痛、胃痛、胸闷等不适,辗转多家医院做遍检查,结果却显示“身体无异常”。
他们往往被贴上“矫情”“想太多”的标签,可身体的疼痛感却真实存在。
这其实就是齐向华所说的“心寒”在身体上的具象化,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躯体化」——
情绪躯体化并非“装病”,而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当压力、委屈、焦虑等情绪无法通过语言有效表达时,身体就会启动“翻译程序”,将心理痛苦转化为具体的躯体症状。
就像有人在重要考试前必然腹泻,有人长期被职场压力困扰后出现顽固性头痛,这些症状都是情绪在“说话”。
这种表达模式与我们的文化特质不无关联。
传统文化推崇“含蓄内敛”,很多人从小被教育“要坚强”“不能哭”“别小题大做”,逐渐养成了压抑情绪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显示,具有情绪识别、表达困难特质的人群,躯体化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当情绪找不到出口,身体就只能被迫成为情绪的“发言人”。
02
“心寒”对身体的影响,并非玄学,而是有着明确的科学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情绪与身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形成严密的互动网络,任何一方的波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 自主神经系统是情绪与身体沟通的“高速公路”
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交感神经会持续亢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
久而久之,血管弹性下降、胃肠蠕动紊乱,头痛、高血压、胃溃疡等问题便会接踵而至。这也解释了为何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更容易被慢性病困扰。
◍ 内分泌系统则是情绪的“化学信使”
负面情绪会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短期能帮助人体应对危机,但长期过量分泌会直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让身体抵抗力下降。
同时,皮质醇还会影响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平衡,进一步加剧情绪低落,形成“情绪差—免疫力低—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看,这种身心关联早在童年就已奠定。
童年时期未能获得稳定情感回应的人,成年后更容易陷入“情绪盲区”,无法准确识别和表达内心感受,只能通过身体症状传递不安。
而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躯体化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冲突寻找出口的结果,是心灵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既然“心寒”会引发身体的连锁反应,那么情绪管理的核心,就是学会给心灵“保暖”,建立健康的身心沟通模式。
结合「心理咨询」实践,有 4 条实用路径值得尝试:
01 情绪命名,打破“表达失语”
很多人陷入情绪困境,根源在于无法准确识别自己的感受。学会给情绪“命名”,是打破躯体化循环的第一步。
可以准备一本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情境—情绪—躯体反应”,比如“和同事发生争执—愤怒+委屈—胸口发闷”。
通过这种记录,逐渐建立“情绪感受”与“身体反应”的关联认知,当类似症状出现时,就能快速识别:“我不是生病了,是愤怒了”。
还可以借助非语言方式疏泄:
比如通过绘画把内心的烦躁画出来,通过跑步将愤怒转化为动能,这些方式都能让情绪得到释放,避免其在身体里“淤积成寒”。
02 认知重塑,化解“灾难化思维”
躯体化患者往往存在“灾难化认知”,习惯将普通身体反应解读为严重疾病的信号。这种「认知偏差」会加剧焦虑,让身体症状更明显。
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证据检验法”能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妨问问自己:“过去出现类似情况时,是不是都自行缓解了?”“真正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有多大?”
通过梳理客观证据,用“这是压力引发的正常反应”替代“我肯定得了重病”的负面认知,逐步打破“焦虑—躯体不适”的恶性循环。
03 运动调节,激活身体“自愈力”
运动是调节情绪最直接的“天然药物”。通过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多巴胺等“快乐激素”的分泌,直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更重要的是,运动时专注于身体动作的过程,能转移对躯体不适的过度关注,帮助大脑恢复对身体感知的正常调控。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至关重要,无论是散步、游泳还是广场舞,只要能坚持,就能让身体回归放松状态。
04 生活重构,筑牢身心“防护墙”
紊乱的生活节奏会加剧自主神经失调,让情绪管理更困难。建立规律的生活模式,能为身心提供稳定的支撑。
比如固定作息时间,睡前两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避免蓝光刺激影响睡眠质量;饮食上减少咖啡因、糖分的摄入,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坚果等“情绪友好型”食物。
此外,增加与自然的接触也很重要。
研究显示,每天20分钟的户外散步,就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
闲暇时去公园逛逛,感受阳光、绿植的滋养,或者培养一项能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的爱好,比如书法、园艺,都能让心灵从喧嚣中抽离,获得深度放松。
04
老中医齐向华的“心寒”之说,本质上是在提醒我们:身心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照顾身体的同时,更要安放好情绪。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委屈、压抑的愤怒、隐藏的焦虑,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身上。
情绪管理不是要做“没有情绪的圣人”,而是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它不需要复杂的技巧,从给情绪命名开始,从一次规律的运动开始,从好好睡一觉开始。
当我们能顺畅地表达情绪、科学地调节情绪,心灵自然温暖,身体也会随之安康。这,或许就是“身心一体”最朴素的智慧。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当你反复被莫名的头痛、胸闷等不适纠缠,尝试过自我调节却仍难缓解,或是总陷入 “身体不舒服却查不出问题” 的困惑时,不必将其归为 “矫情” 或独自硬扛。
心理咨询并非 “有重病才需要”,而是帮你梳理身心连接的专业支持。它能协助你识别那些被压抑到潜意识的情绪,调整放大焦虑的认知偏差,打破 “情绪淤积→躯体不适” 的循环。
若你正经历这样的困境,不妨试着向专业咨询师求助,这不是软弱,而是主动为心灵 “保暖”、守护身心安康的明智选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