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的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
傍晚时分的写字楼里,不少职场人仍在岗位上强撑,面对屏幕上待处理的工作任务,指尖却迟迟不愿落下。
这种"身体未垮但精神先耗竭"的状态,早已不是少数人的困扰。
《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被调查者坦言,受日常工作要求所累,下班后常深陷精疲力竭的状态,呈现出中度情绪衰竭特征。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多数人会将这种状态简单归为"压力太大",却未曾察觉,这其实是「职业倦怠」发出的警示信号 ——
一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长期工作压力未得到有效管理引发的综合征"的常见心理问题。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绝非"压力大"的简单升级
在心理学研究与职场观察中,常有这样的普遍现象:
◍ 从事技术研发的职场人,在连续数月高强度加班后,会频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失误增多的情况,甚至开始质疑自身职业能力;
◍ 教育、服务等领域的从业者,在长期重复性工作与高情感投入后,会逐渐对服务对象失去耐心与共情,将工作简化为机械的流程操作。
这些表现初期常被误解为"只是累了",直到睡眠障碍、人际回避、对生活失去热情等连锁反应出现,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心理学界广泛认同的马斯拉克「职业倦怠」三维模型,清晰揭示了其与普通压力的本质差异。
◍ 情感枯竭是倦怠最核心的标志,就像持续放电却无法充电的电池,职场人会对工作彻底失去热情,甚至丧失基本的情绪反馈能力,面对表扬无动于衷,遭遇挫折也麻木不仁。
◍ 其次是去个性化倾向,从业者会刻意与工作对象、同事保持心理距离,用冷漠包裹自己以减少情感消耗,严重时会出现敷衍工作、推卸责任的行为。
◍ 最后是个人成就感降低,即便完成重要工作也难以获得满足感,反而会放大自身不足,陷入"我做什么都没用"的自我否定循环。
普通压力下,人们仍能在克服困难后感受到价值实现的喜悦,而倦怠带来的是对工作意义的彻底怀疑。
环境负荷与个人认知的双重失衡
职业倦怠的形成,从来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工作环境压力与个人心理资源长期失衡的必然产物。
01 从环境层面来看,角色过载是最主要的诱因
根据心理学中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当工作带来的要求持续超出个人所能调动的资源时,就会像不断透支的账户,最终陷入"入不敷出"的枯竭状态。
某行业调研数据显示:
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0小时的群体,职业倦怠发生率是8小时工作制群体的3.2倍,这一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医疗等高强度领域更为突出。
02 角色冲突与资源匮乏则会进一步加剧倦怠
很多职场人常陷入"既要又要"的矛盾困境:
◍ 销售岗位既要追求短期业绩冲刺,又要维护长期客户关系
◍ 管理岗位既要严苛考核下属,又要维系团队凝聚力
◍ 职场父母既要完成高质量工作,又要承担家庭照料责任
这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会引发持续内耗,加速心理能量的消耗。
而当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即便从业者付出再多努力,也难以获得预期成果,长期的挫败感会逐渐侵蚀工作热情。
03 从个人层面分析,特定认知模式与行为习惯会增加倦怠风险
「完美主义」者是倦怠的高发群体。
他们对自己设定了远超实际需求的标准,不允许任何细微失误,将工作成果与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即便取得成绩也不会停下休息。
还有部分职场人缺乏清晰的工作边界意识 ——
习惯性全盘接受上级安排的任务,不懂拒绝也不会合理分配精力,在繁杂的事务中逐渐失去对工作的掌控感,最终陷入"做什么都力不从心"的倦怠状态。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在失衡中重建心理平衡
面对职业倦怠,寄望于外部环境主动改变往往不切实际,从个人层面主动调整认知与行为,才是更具可控性的解决方案。
01 认知重塑是走出倦怠的第一步,核心在于学会精准识别倦怠信号
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失眠或嗜睡、情绪波动频繁、对曾经感兴趣的工作内容失去热情、回避社交等表现时,切忌用"再坚持一下"硬扛,这些症状如同身体发烧般,是心理发出的"需要休息"的预警。
职场人可尝试记录"倦怠监测日志",每天花5分钟记录情绪状态、触发场景及身体反应,通过持续观察定位自身倦怠的核心诱因。
02 行为调整的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与合理的节奏感
很多职场人的精力消耗,源于模糊的工作与生活边界 ——
建议设定明确的"离线时段",例如晚上8点后关闭工作相关软件,周末预留至少半天的"无工作时间",通过物理隔离为心理创造休息空间。
时间管理上,可借助"艾森豪威尔矩阵"对任务进行分类,优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务,主动拒绝超出能力范围的不合理要求,将精力聚焦于核心工作。
03 心理能量的主动滋养同样不可或缺
职场人需有意识地为自己搭建"能量补给系统"。每天预留15-30分钟的"专属愉悦时间",做一件与工作无关、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兴趣的事——
无论是练字、养花、听音乐还是简单的拉伸运动,都能帮助大脑从工作模式中抽离,修复消耗的情感能量。
同时要重建"小成就激励体系",将宏大的工作目标拆解为具体可执行的小任务。例如"完成一份数据分析报告""与团队完成一次有效沟通",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自己适当奖励。
04 主动求助是理性选择而非软弱表现
◍ 可以与信任的同事坦诚交流工作困境,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 也可与上级沟通自身状态,争取调整工作节奏或任务分配的可能
◍ 若症状持续加重,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更是明智之举
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的外部支持与专业干预,能有效缩短倦怠恢复期,帮助职场人更快重建工作信心。
写在最后
「职业倦怠」并非个人能力不足的标签,而是现代职场环境与个人心理需求失衡下的常见产物。
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疲惫、冷漠与自我怀疑,本质上是心理在提醒我们:
工作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而非消耗生命的工具。
真正健康的职业状态,从来不是一味地咬牙硬扛,而是懂得在努力与休息之间找到平衡。
毕竟,能支撑我们长期前行的,从来不是短暂的激情爆发,而是张弛有度的坚韧与从容。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职业倦怠」的深层诱因往往藏在认知模式与环境互动中,专业心理咨询可帮你系统梳理压力源,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针对性调整应对逻辑。
咨询并非"求助",而是主动梳理自我、重建平衡的理性选择。
从澄清倦怠信号到搭建个性化能量补给方案,专业支持能让你更高效地走出困境,重拾对工作的掌控感。
若你愿意迈出这一步,专业的心理咨询会成为你重建职业状态的有力支撑。❤️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