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要没了,我又开始焦虑了”:别慌,这样调整就好

2025-11-16 10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明明假期还没结束,我却已经连续好几天都梦到自己在上班了。”



“明明还有两天假,却盯着日历心跳加速”—— 这种提前放大未来压力的状态,本质是大脑的 “威胁预警系统” 过度敏感。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王绍礼的研究指出,高神经质人格特质者对负性刺激更敏感,其大脑边缘系统会过度激活,仿佛提前拉响 “危险警报”


从生理机制看,假期的松弛状态让交感神经系统处于低唤醒水平,而想到开学要面对的学业压力、开工要处理的堆积工作,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素皮质轴(HPA 轴)会提前进入应激状态,导致焦虑激素分泌增加。


更关键的是,这种 “预支烦恼” 会形成恶性循环:越担心未来,越难以享受当下假期,进而因 “浪费时光” 陷入自责,加重焦虑。


2017 年《中国心理健康杂志》的调查显示,75% 以上学生在开学前有中度至重度焦虑,而上班族的开工焦虑本质相同 —— 


都是对 “状态转换” 的恐惧:


假期里建立的自由作息、低目标感生活模式,要突然切换到结构化、高要求的轨道,大脑本能地产生抗拒。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灾难化思维:

当想象比现实可怕百倍



“开学就要交三篇论文,我肯定写不完,老师会批评我挂科”“开工要汇报项目,我一定会搞砸,领导会觉得我能力不行”—— 


这些自动冒出来的想法,正是心理学上的 “灾难化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爱丽丝提出,这种思维会让人 “对未发生的事做不合理的负面预期”


就像契科夫《小公务员之死》里的主人公,因误溅唾沫就脑补出被将军报复的结局,最终被自己的想象吓死。


开学开工前的焦虑者也常陷入类似怪圈:把 “可能遇到的困难” 直接等同于 “必然发生的灾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睡眠研究显示,这种思维会直接引发睡眠维持困难 —— 


夜间反复醒来脑补负面场景,醒后难以入睡,白天更易烦躁易怒,形成 “焦虑→失眠→更焦虑” 的循环。


更隐蔽的是,灾难化思维会“过滤”掉积极信息


你忘了自己上次开学后一周就适应了节奏,却只盯着 “作业太多” 这一个点;你忽略了自己过往处理过更复杂的工作,却执着于 “汇报会出错” 的担忧。




三步打破焦虑循环:

从 “想太多” 到 “做一点”



01 认知重构:给灾难化想法 “降温”


拿张纸画两栏,左边写 “我的担心”,右边写 “现实证据”。比如担心 “开工后完不成工作”,右边就列 “上次长假后 3 天内就处理完堆积任务”“同事愿意提供帮助” 等事实。


研究数据显示,这种 “证据反驳法” 能快速削弱灾难化思维的影响力。


记住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最坏情况真的发生,我能做什么补救?”比如论文写不完可以申请延期,汇报出错可以当场道歉补充 —— 


当你想清楚应对方案,焦虑会自然减轻。


02 行为激活:用 “小行动” 替代 “大焦虑”


不要等到最后一天才突击调整状态,从假期倒数第三天开始做 “微适应”:


◍ 学生:每天花 30 分钟整理上学期笔记(不用学新内容),让大脑慢慢适应学习节奏;


◍ 上班族:打开工作邮箱快速浏览(不回复),列一份 “开工后前 3 小时待办清单”;


◍ 通用技巧:把作息调至正常模式,避免熬夜补觉,因为睡眠节律异常会加重焦虑。


心理学上的 “5 分钟启动法” 很管用:


告诉自己 “只做 5 分钟”,往往开始后就会自然延续,而行动本身能直接对抗焦虑。


03 身体调节:切断 “焦虑 - 生理” 反应链


当坐立不安、心跳加速时,试试 “4-7-8 呼吸法”


用鼻子吸气 4 秒,憋气 7 秒,嘴巴呼气 8 秒,重复 3 轮。这能快速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平复应激反应。


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调暗卧室光线,做 10 分钟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绷紧再放松,依次向上到头部。


经研究证实,这种方法能有效改善焦虑引发的睡眠维持困难。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写在最后



或许此刻你还在纠结 “假期怎么就没了”,或是睡前反复脑补开学要补的作业、开工要处理的工作,别责怪自己 “太脆弱”。


这种提前担心的情绪,本质是你在意接下来的生活,想把事情做好。


不用逼自己 “立刻不焦虑”,从今天起试试:


每天花 10 分钟整理书桌,睡前调暗灯光做 3 次深呼吸,哪怕只是把闹钟往前调半小时 ......


这些小事,都会帮你慢慢靠近从容。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75% 的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感受 —— 焦虑不是你的错,只是大脑的 “防御机制” 用错了地方。


如果这种情绪持续超过一周,影响到正常进食睡眠,或者出现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记得寻求专业帮助:学生可联系学校心理中心,上班族可前往精神心理科或心理机构,这些渠道都会采取科学的方式帮你调整。


假期的意义不仅是休息,更是为了让我们带着能量重新出发。


那些让你焦虑的 “可怕事情”,大多会在你真正面对时变得温和。毕竟,你远比自己想象中更有适应力。❤️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