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 “受害者思维” 耗光你:3 步活出有主动权的人生

2025-11-16 15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下,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活出生命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



“如果爸妈当年不离婚,我现在就不会这么没安全感。” 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这样的表述,这背后正是心理学所说的 “受害者综合征”—— 


一种后天形成的认知偏差,80% 的人都曾短暂陷入过类似状态。


这种心态的根源往往藏在未愈合的创伤里。


Campbell 在 2021 年的研究指出,「童年创伤」「痛苦情感经历」是两大主要诱因:


 多子女家庭的偏爱、父母的过度打压,会让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形成 “我总是被忽视” 的认知

 青春期或成年后的情感背叛,则可能让人将 “被伤害” 内化为自我标签


更值得关注的是,Koçtürk 等人 2020 年的研究发现,童年创伤若直到成年才被披露,会加剧受害者心态的固化,因为延迟的倾诉错过了最佳修复时机。


从心理机制看,这其实是一种防御策略。


人在遭遇挫折时会经历“否认 → 愤怒 → 交涉 → 消沉 →接受”5 个阶段,当个体无力承受现实冲击,就会卡在早期阶段,将责任归于外界以保护自己免受更深伤害。


就像有人在感情破裂后反复强调 “都是对方的错”,实则是不敢面对 “自己也有选择责任” 的痛苦。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受害者心态的隐性消耗



受害者心态的危险之处,在于它会形成自我强化的闭环。这种消耗往往体现在三个层面:


01 认知的自我禁锢是首要困境


这类人习惯用 “为什么坏事总发生在我身上” 的思维过滤生活,忽视自身能动性。


来访A女士常年抱怨 “嫁错人毁一生”,却从未尝试沟通或改变,最终在郁郁寡欢中患病,连子女也因长期浸泡在负能量中变得孤僻。


这正是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 


坚信自己是受害者,便会无意识地放弃努力,最终让预言成真。


02 人际关系的侵蚀同样致命


持续的抱怨会让亲友产生 “共情疲劳”,而当他人疏远时,受害者会更加确信 “没人在意自己”,陷入恶性循环。


更隐秘的是 “依赖共生” 关系的形成:


一方长期扮演 “拯救者”,另一方则固化 “受害者” 角色,双方都失去了健康互动的能力。


03 心理能量的枯竭则是长期代价


Gabay 等人 2020 年的研究显示,受害者心态若内化为人格特质,会让人陷入持久的无助感,甚至丧失对生活的基本信心。


就像屡次遭遇情感背叛却不愿离开的来访者小B,直到咨询中才意识到:


自己留在痛苦里,是因为熟悉这种 “被伤害” 的角色。





02

在创伤中重获选择权



“我不是受害者,我是幸存者。” 这句话的力量,源于对创伤的重新解读。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伊迪丝・埃格尔博士曾说:“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应遭遇的态度。” 


幸存者心态并非否定痛苦,而是在承认伤害的基础上,夺回人生的主动权。


这种心态的核心是知重构」


受害者问 “为什么是我倒霉”,幸存者则问 “我能做些什么”;前者将创伤视为人生的终点,后者则将其看作成长的契机。


创伤治疗专家贝塞尔・范德科尔克也指出:“康复的核心是学会与过去的记忆共存,而非被其淹没。” 


就像战争幸存者组建互助社群,用自身经历帮助他人,正是在创伤废墟上重建了意义感。


「幸存者心态」更能激活心理韧性。


研究发现,拥有这种心态的人,会将注意力从 “失去的” 转向 “仍有的”


失业者不再纠结 “老板不公”,而是思考 “这段经历教会我什么”;失恋者不再抱怨 “对方绝情”,而是专注 “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种转变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在接纳现实后主动寻找可能性。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从认知重构到行动落地



从受害者到幸存者的转变,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循序渐进的实践。以下 4 个方向,恰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引导路径:


01 先学会精神自洽


这是心态转变的基础:


客观评价自己,接纳 “我有脆弱的权利,也有改变的能力”;定期自我审视,区分 “事实” 与 “情绪解读”—— 


比如 “同事没打招呼” 不是 “针对我”,可能只是对方忙碌;无论顺逆都锚定目标,不被暂时的挫折带偏方向。


02 打破固有思维惯性


当脑海中浮现 “我太倒霉了”,试着换成 “这件事能教会我什么”;遇到他人成功,别想 “TA 命好”,不妨思考 “TA 付出了哪些我没看到的努力”。


这种思维替换不是自我欺骗,而是用更灵活的视角看待世界。


03 用行动提升自我价值


从小目标开始:读一本心理学书籍、学一项新技能、参加一次社群活动。当你通过行动感受到 “我能改变现状”,受害者的无力感便会逐渐消解。


就像来访者小B在咨询后尝试重拾画笔,在创作中慢慢找回了自我价值,最终勇敢结束了不健康的关系。


04 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若创伤过于沉重,靠自我调节难以突围,心理咨询师能提供 “安全的镜映”—— 既认可你的痛苦,又帮你看到固有模式的局限。


记住,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幸存者主动自救的勇气表现。





04

写在最后



或许你也曾在深夜问过自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其实创伤从不是人生的枷锁,而是塑造韧性的土壤。受害者心态曾是你应对痛苦的铠甲,只是久而久之,这副铠甲变成了束缚行动的桎梏。


从 “受害者” 到 “幸存者” 的转身,本质上是对自己说:“我承认过去的伤害,但我拒绝让它定义我的未来。” 


就像马斯洛所说:“心态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你不必强迫自己 “忘记伤痛”,只需学会与它共存;不必假装 “早已痊愈”,只需相信 “我有前行的力量”。


那些走过的坎坷,终将成为你的勋章。


当你开始主动选择回应生活的方式,就会发现:人生的顺畅,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心态转变后,自己为自己铺就的坦途。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若你此刻仍觉困在 “受害者” 认知里,或想迈出转变第一步却不知如何着手,不妨试着走进心理咨询室。


在这里,我们会陪你轻轻梳理过往创伤的影响,帮你识别那些反复困住你的思维陷阱;也会和你一起,从 “想改变” 到 “能行动”,找到适合你的小步实践方式。


不必担心 “不够坚强”,你的犹豫与困惑,都是值得被倾听的真实需求 —— 


转变从来不是独自赶路,而是有人陪你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节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