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笨、没出息......你还在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吗?

2023-08-02 325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习惯于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尤其是在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负面标签更是层出不穷——真笨、没出息、不争气......


结果是,我们越给孩子贴标签,孩子越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标签效应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外界用某些词汇描述和分类(也就是贴上标签)时,TA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受到影响。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进行药物成瘾研究时,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 很多年轻人的吸毒行为和社会评价有关 ——


“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


“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负面的暗示:我就是笨,粗心大意,还没出息。


受到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再加上来自父母的批评指责,只要今后一遇到困难,孩子的心中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负面的想法,结果孩子只会越来越糟。


微信图片_20230802092338.png



标签化如何影响孩子?


1. 让孩子迷失自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探寻自我,融入认同的群体,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收获的体验和思考,是人生最珍贵的礼物。


但是,给孩子贴标签却会使孩子错过这份礼物。


“妈妈总说我太胆小,我就是胆小啊。”

“爸爸总是说我笨,我好像真的很笨。”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大人的话在他们眼中就是权威,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他们就会给自己下定义:胆小,笨,对我就是这样!


不会去探寻自我,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更不会知道自己是谁。


2. 限制未来的发展


孩子在成长中,要不断进行自我实现,理想和目标就是前提,但是父母的贴标签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被说“书呆子”的孩子,也许未来想做的却是一名运动员;

被说“好动症”的孩子,也许未来会成为一名作家;

被说“胆小”的孩子,也许内心有一个冒险的梦;

......


但是这些无限的可能都被贴的标签限制住了,他们被框在一个框架中,按部就班的生活着。


3. 限制思维方式


给孩子贴标签,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


他们会学着大人的贴标签给其他事物也贴上标签:


“我妈妈说TA不听话,我们不要跟TA玩。”

“女孩子就是娇气,我才不要和她们一起。”

“男孩子怎么能哭呢,一点都不勇敢。”


如果这种思维没有进行纠正,很有可能会引发孩子之间的歧视、暴力等问题,在长大之后,还会扩展到地域、种族、性取向等,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微信图片_20230802092338_1.png



父母要学会看到孩子


孩子不是一件商品,不能被简单的标签化,父母随口脱出的评价,以及一些负面期望都会变成困住孩子的牢笼,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孩子还会犯错,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要学会看到孩子,正确引导孩子。


当你发现孩子总是喜欢撕纸巾的时候,不要急着怪孩子捣乱,其实这是孩子的敏感期,这是TA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TA成长的必经之路。


孩子喜欢拆玩具,其实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这些行为都能够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与其给孩子贴标签,不如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探索环境。


孩子每个行为的背后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家长要学会看到孩子,理解、尊重、接纳孩子,才能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去标签化”。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要什么,不知道如何引导教育孩子,可以尝试我们的「亲子咨询」


亲子咨询分为两个方面:



·家长教育咨询

作为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所以在这部分主要是帮助父母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时还会帮助提升父母养育孩子的技巧,更科学地教导孩子。


·亲子沟通咨询

你也可以选择与孩子一起,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例如心理沙盘,家庭格盘等,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帮助你提升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从两方面共同促进亲子关系。



  温纳心理推荐


无论此时此刻,孩子表现如何,他们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任重道远。对于立志成为中国优质心理咨询机构的温纳心理来说,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温纳心理联合江苏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设立“温纳心理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公益基地”,温纳心理以这一基地作为平台,为广大未成年来访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服务。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