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刻?
深夜辗转难眠,月光隔着窗帘透出点冷清的影子,一次又一次睁着眼睛盯着天花板,明天那场重要的会议在脑海里反复预演,每个可能出错的细节都被无限放大、循环播放。
哪怕感到胃部隐隐抽紧,太阳穴突突地跳,身体明明疲惫不堪,意识却清醒得可怕。
那些挥之不去的担忧、反复咀嚼的挫败感、难以摆脱的低落……就像大脑被卡在一个固执的频道,反复播放着令人沮丧的“旋律”,越挣扎反而陷得越深。这种情绪的“死循环”,许多人并不陌生。
好消息是,心理学界有一盏被科学反复验证的“明灯”——认知行为疗法(CBT)。它能帮我们看清困局的本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
其核心在于一个简单却极具洞察力的模型:
事件→想法→情绪三角关系。
想象一下:事件(A)本身是客观中立的,就像一块空白画布。真正在这块画布上涂抹色彩、决定画面是明媚还是阴郁的,是我们对事件的想法(B)。最终,这幅由想法描绘的“内心图景”直接触发了我们的情绪(C)。
举个常见例子
事件(A):加班完成的工作,被领导指出一处需要修改的地方。
想法(B1):“我太没用了,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领导肯定觉得我能力不行,可能要丢工作了。”
情绪(C1):强烈的焦虑、自我怀疑、沮丧。
想法(B2):“嗯,这个地方确实可以优化,领导指出来是希望工作更完善。改好就行了。”
情绪(C2):略微的不好意思,但主要是平静,甚至有点感谢。
同一事件,截然不同的想法,引发了天差地别的情绪风暴。情绪陷入“死循环”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陷入了一些负面的、扭曲的自动思维(就像B1),而我们常常不自知,误以为是事件本身直接导致了痛苦。
CBT疗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工具包”,帮助我们打破这个循环,夺回情绪的主导权。这个过程,可以浓缩为三个核心步骤:
第一步:识别“幕后操纵者”——揪出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我们对情境瞬间、未经思考的解读,像背景音一样快速闪过脑海。它们常常是模糊、绝对化(“总是”、“永远”、“必须”)和灾难化(“这下全完了”)的。
丨如何做?
HOW TO DO IT?
当感到强烈的负面情绪(焦虑、愤怒、极度低落)来袭时,立刻暂停,问自己:“就在刚才,我脑海里闪过了什么念头?”
其次将它具体化,把那个模糊的感觉变成具体的句子写下来。
例如,从“我感觉糟透了”具体化为“我刚才在会上发言卡壳了,我真是个糟糕的员工,大家肯定都在笑话我”。
丨难点
DIFFICULTY
自动思维速度快如闪电,且我们常常对其深信不疑,觉得“事实就是如此”。
这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思维侦探”,能通过温和而精准的提问:
“当时你心里具体在想什么?”
“那一刻,你对自己说了什么?”
帮助我们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却又影响巨大的念头。
在心理咨询的安全环境中,这些隐藏的思维模式更容易浮出水面。
第二步:挑战“扭曲滤镜”——审视认知偏差
识别出自动思维后,需要像侦探审视证据一样,冷静地质疑它。我们的思维在压力下容易产生各种“认知偏差”(扭曲):
▨ 非黑即白:“要么完美,要么彻底失败。”
(一次失误 = 我完全不行)
▨ 灾难化:“这个错误太可怕了,后果不堪设想。”
(把可能性很小的坏结果当成必然)
▨ 以偏概全:“这次搞砸了,我以后做什么都会搞砸。”
▨ 心理过滤:只关注负面信息,忽略积极面。
(报告99%很好,只盯着那1%的修改意见)
▨ 读心术:“他们肯定觉得我很差劲/在嘲笑我。”
(无根据地猜测他人想法)
丨如何做?
HOW TO DO IT?
寻找证据
“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它的证据又是什么?”
换位思考
“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同样的情况,有同样的想法,我会怎么劝他/她?”
可能性评估
“最坏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真的发生了,我能应对吗?最好的情况呢?最现实的情况呢?”
去绝对化
把“必须”、“应该”、“永远”换成“希望”、“可以”、“有时”。
丨难点
DIFFICULTY
长期形成的核心信念(如“我不够好”、“世界很危险”)根深蒂固,自我挑战有时会引发更深的无力感或防御。
心理咨询的价值在此刻尤为凸显。咨询师不仅提供专业的视角,指出我们可能忽视的认知偏差,更能陪伴我们在面对这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时,提供支持、共情和更系统化的修正策略。
他们就像一位耐心的教练,引导我们练习新的思考方式。
第三步:走出“安全堡垒”——用行为实验验证
想法只是想法,不等于事实。CBT最有力的环节,是通过设计安全的“行为实验”,在现实中检验那些被我们质疑的、引发恐惧的自动思维,用行动获取新的经验。
丨如何做?
HOW TO DO IT?
设立挑战:可以针对被质疑的自动思维,设计一个可操作的小实验。例如:
▨ 自动思维:“如果我主动约同事吃饭被拒绝,那就证明没人喜欢我,太丢脸了。”
▨ 行为实验:这周主动邀请一位感觉还不错的同事午餐(从成功可能性较高的开始)。
目标不是必须被接受,而是观察:被拒绝是否真的等于“没人喜欢我”?被拒绝时的感受是否如想象般灾难?被接受了呢?
预测与结果:实验前写下预测(如:被拒绝概率80%,我会非常难堪)。实验后记录实际结果和感受(如:对方欣然接受;或虽然婉拒但很友好,我有点小失望但远非难堪)。
从小开始:选择安全、可控、阶梯式的行为挑战,积累成功经验。
丨难点
DIFFICULTY
焦虑会让我们本能地回避那些引发不适的情境(安全行为),导致旧的错误信念永远得不到检验。在咨询中,咨询师能帮助我们:
1. 共同设计、量身定制的、难度适中的行为实验
2. 提供支持与鼓励,在行动前预演,在行动后分析,强化新的积极经验
3. 处理实验过程中的困难情绪,确保安全感和可控感
丘吉尔曾将他所经历的抑郁形容为一只如影随形的“黑狗”。但重要的是,这只黑狗并非不可驯服。情绪的“死循环”不是命运的牢笼,它更像是一段我们暂时迷失其中的崎岖小路。
CBT提供的三角模型和三个步骤——识别自动思维、挑战认知偏差、进行行为实验——正是帮助我们重新绘制内心地图的可靠工具。
我们内在的力量远超想象。
当你一次次练习识别那些瞬间闪过的消极念头,当你开始勇敢地质疑那些曾让你深信不疑的“灾难预言”,当你迈出哪怕微小的一步去尝试不同的行动,你都在悄然松动那个循环的链条。
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时间、耐心和持续的练习。不必苛求自己立刻完美掌握。
感到困难、反复、甚至想退缩,都是非常正常的。当自我探索遇到瓶颈,当情绪的风暴过于猛烈,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支持绝非软弱,而是对自己最深沉的关怀和智慧的选择。
心理咨询师就像一位值得信赖的向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如CBT),拥有共情的理解,能陪伴你安全地深入那些困住你的思维迷宫。
在专业的支持下,你可以更清晰地识别自己的模式,更有效地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更勇敢地设计并执行行为实验,并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理解、支持和赋能。
你并非注定要在情绪的循环中独自挣扎。每一次尝试识别,每一次温和地质疑,每一次微小的行动突破,都是你向自由迈出的有力一步。
如果你渴望更系统地打破困局,渴望在专业支持下更高效地重启内在力量,不妨让一次真诚的心理咨询成为你送给自己的一份珍贵礼物。
思维是心灵的画笔
它勾勒出世界的色彩
若你厌倦了灰暗的风景
不妨重新审视那支笔的走向
点击下方链接,预约一次初始访谈,迈出解锁内在自由的关键一步。新的路径,正在等待你开启。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