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今天没秒回消息,是不是不爱我了?”
“孩子非要学艺术,这不是毁了自己吗?必须听我的!”
“爱豆恋爱了,我的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这些看似日常的情绪波动背后,可能藏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心理模式:自体客体化。
见过太多被这种模式困住的人:他们以为自己在“爱”,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方变成了 “自己的所有物”。
01
丨什么是“自体客体”?
从婴儿的世界说起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自体客体” 本是个中性词。
婴儿出生后,会把妈妈的乳房、温暖的怀抱甚至安抚玩具,当作“延伸的自己”:这些存在能及时回应需求,帮他们确认 “我是被满足的、安全的”。
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就像学走路前需要扶着学步车,是建立自我认知的 “过渡工具”。
但如果这个阶段出了偏差呢?
有的父母过度保护,替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机会;有的则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载体”,要求孩子按自己的剧本成长。
就像给学步车焊死了轮子: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行走,成年后也容易把他人当成 “可操控的工具”,而非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02
丨关系中的“自体客体化”:
爱变成了 “占有”
当这种模式延续到成年,关系就容易变味。
1. 亲子关系:“听话” 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
“孩子两岁后突然不听话了”“四年级开始跟我对着干”:这两个阶段恰恰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期。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自体客体”,就会把孩子的独立想法视为 “背叛”。
他们会说 “我都是为你好”,实则在用控制维持 “孩子属于我” 的幻觉。
结果呢?
“坏孩子” 用叛逆对抗,在冲突中迷失;“好孩子” 则学会压抑自我,长成 “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成年后连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都答不上来。
2. 恋爱关系:“爱你”=“控制你”
“查手机是因为在乎你”“限制社交是怕你被骗”:这些说辞背后,藏着的可能是 “你是我的,必须按我的想法生活” 的潜台词。
就像有人会因为伴侣和异性多说了一句话而歇斯底里,本质上是无法接受“对方有自己的社交圈” 这个事实。
他们把恋人当成 “完美玩偶”,一旦对方露出 “不完美” 的棱角,就会陷入愤怒或焦虑。
03
丨打破自体客体化的枷锁
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两棵独立的树”,而不是 “寄生的藤”。
试试这三个方法:
1.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允许 TA 和我不一样?”
允许孩子选择不热门的专业,允许伴侣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允许偶像有真实的生活:接受 “差异”,是尊重的开始。
2.练习“课题分离”:分清“我的情绪” 和 “你的自由”
对方没秒回消息,你的焦虑是“你的课题”;但对方有权选择何时回复,这是 “TA 的课题”。不必把自己的情绪绑架到别人的行为上。
3.从小事开始“放手”
父母可以试着让孩子决定周末去哪玩,恋人可以允许对方单独和朋友聚会:每一次 “放手”,都是在给关系松绑,也在帮自己找回自我。
最后想对你说:真正的爱,不是“我拥有你”,而是 “我看见你”。
看见对方的独立,也看见自己的需求;尊重彼此的差异,也守住关系的边界。
当我们放下“占有” 的执念,关系才能真正长成彼此滋养的模样。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