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昨晚又没睡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口头禅。
凌晨两点的城市依然灯火通明,写字楼里的灯光与卧室里的手机屏幕遥相呼应。在这片人造光亮中,无数人正经历着相似的煎熬 ——
数羊、翻身、刷手机,直到天际泛白才浅浅入眠。
数据显示,近半数成年人被睡眠困扰,10% 达到失眠临床标准,超七成失眠者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深圳人以平均每晚 6.45 小时的睡眠时长成为全国 "最缺觉" 的城市,而北京三甲医院的睡眠心理号上线即秒空,监测名额已排到一个月后。
当睡眠从生理本能变成需要争抢的医疗资源,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时代的心灵困境。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数据背后的心理困境:
焦虑与失眠的恶性循环
「睡眠障碍」从来不是孤立的生理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
医学研究发现,焦虑情绪会显著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导致大脑处于过度警觉状态,就像一个失灵的警报系统,即使在安全环境中也持续发出危险信号。
这种生理反应直接干扰睡眠启动机制,使入睡时间延长、睡眠片段化。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降低情绪调节能力,形成 "焦虑 - 失眠 - 更焦虑" 的恶性循环。
在心理咨询室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明知 "别想太多" 的道理,却控制不住地在睡前反复复盘工作失误、预演社交场景。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曾描述这种感受:"大脑像永动机,躺在床上反而更清醒,越想睡越睡不着,白天又在咖啡因和焦虑的双重作用下硬撑。"
这种状态持续数周后,往往会伴随注意力下降、情绪暴躁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睡眠困扰呈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
更年期人群因激素水平波动更易出现睡眠障碍,女性雌激素下降会直接影响昼夜节律调节,而男性雄激素减少也会改变睡眠模式。
这类生理变化与空巢期、职业转型等生活事件叠加,使情绪问题与睡眠障碍相互强化,形成更复杂的心理困境。
社会时钟下的睡眠失守:
现代生活如何重塑生物钟
传统农业社会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自然节律塑造着人类的睡眠模式。而现代社会的灯光、屏幕和 24 小时工作文化,正在人为制造昼夜颠倒。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体生物钟的调整需要循序渐进,突然的作息改变会引发类似 "假期综合征" 的生理心理反应 ——
当人们在工作日熬夜、周末补觉时,自主神经系统会反复经历紊乱与修复的过程,最终导致慢性睡眠问题。
深圳的 "最缺觉" 现象背后,是城市快节奏的工作文化和高强度的竞争环境。年轻从业者为了职业发展主动或被动地压缩睡眠时间,形成 "睡得少 = 更努力" 的隐性评价标准。
这种社会氛围催生了不健康的睡眠观念,使熬夜从个人选择异化为群体压力。而当身体发出睡眠负债的信号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借助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强行透支精力,而非调整作息。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已意识到睡眠健康的重要性,计划年底实现 97% 的地市拥有睡眠门诊,99% 的地市能提供心理服务。
这一政策将显著改善睡眠问题的就医可及性,但在执行层面仍需关注专业人才缺口。
睡眠心理服务需要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协作,单纯增加门诊数量而缺乏专业支撑,可能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万亿市场中的疗愈选择:
科学助眠还是商业狂欢?
睡眠问题的普遍性催生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从智能手环到助眠香薰,从褪黑素补充剂到睡眠舱,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共同撑起了万亿规模的 "睡眠经济"。
资本的涌入一方面反映了大众对改善睡眠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过度商业化的隐忧 ——
部分产品宣称的 "立竿见影" 效果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误导消费者忽视根本的心理调节。
在众多助眠方案中,「认知行为疗法」被证实对慢性失眠有长期效果。
这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调整对睡眠的不合理认知(如 "必须睡够 8 小时" 的绝对化想法)和改善睡眠习惯(如固定作息、建立床与睡眠的专属联结),帮助建立健康的睡眠模式。
相比之下,药物干预虽然能快速起效,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且无法解决焦虑抑郁等根本问题。
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技巧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睡前 15 分钟进行腹式呼吸训练,用鼻腔缓慢吸气 4 秒,屏息 2 秒,再用口腔呼气 6 秒,重复几次即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的物理环境,减少睡前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这些看似基础的 "睡眠卫生" 习惯,实则是建立良好睡眠节律的重要基石。
写在最后
或许你已经和失眠、焦虑拉扯了很久:
试过睡前喝温牛奶、听白噪音,却还是眼睁睁到天亮;看着北京三甲医院的睡眠号秒空,连监测名额都要排一个月,渐渐没了求助的勇气。
别着急,改变可以从微小的地方开始:
今晚试着比昨天早 10 分钟放下手机,躺在床上做几次腹式呼吸,哪怕只是让大脑空一会儿。更重要的是记住,专业的帮助其实离我们不远。
如果自我调节后,睡眠和情绪依然沉重,不妨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不必觉得 “麻烦” 或 “软弱”,寻求帮助本就是对自己负责的勇敢。
好好睡一觉,安心过一天,从来都不是奢望,慢慢来,你值得拥有这样的日常。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对于长期受失眠困扰的人来说,寻求专业帮助是勇敢的一步。
当睡眠问题持续超过一个月,或伴随明显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不安等症状时,还请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睡眠门诊就诊或心理机构咨询。
专业帮助会通过量表评估、睡眠监测等手段明确问题性质,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记住,承认自己需要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对身心健康的负责。
良好的睡眠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身心健康的必需品 —— 这需要个人的积极调节,也需要社会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在科学框架下理性探索。
今夜,不妨从放下手机、深呼吸开始,给心灵一个喘息的空间。祝愿好梦。❤️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