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活在他人眼光里?

2025-09-23 2

在发表意见前,你可能已经在脑海里预演了无数遍别人可能会有的反应。


在朋友圈发一张照片,会反复点开查看点赞数,并为某个朋友的评论琢磨半天;甚至在日常走路时,都会隐约感觉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审视自己的外表和姿态……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感到熟悉,那么你可能正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名为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视角中。


  01

什么是自我客体化?


想象一下,你的内心仿佛架起了一台摄像机,它不再对准外部世界,而是时时刻刻、360度地对准你自己。你不是那个体验生活的人,而是成了被审视、被评价、被挑剔的对象



就是自我客体化它意味着我们习惯从第三方的视角来观察和评估自己,将自己的价值过度捆绑于外在形象、表现和他人的认可上


我们关注的不再是我感觉怎么样?”(累不累、开不开心、需不需要休息),而是“我看起来怎么样?”(够不够美、瘦不瘦、强不强大、得不得体)。


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内在的“我”被简化成了一个单薄的、外在的“物”



  02

自我客体化

   如何牵连我们的心绪


这种持续的、来自内部的“监视”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反而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悄然与许多心理困扰相关联。


焦虑与抑郁的温床
当你持续担心自己是否“达标”,大脑会长期处于一种“社交威胁”的预警状态,仿佛随时准备接受审判。


这种精神上的耗竭,正是焦虑的源头。而当这种努力似乎总是无法达到自我或外界设定的苛刻标准时,一种“我不够好”的无价值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恰恰是抑郁的土壤



与身体“失联”
自我客体化让我们过度关注身体的外观”,而非其“感受”和“功能”。我们可能会忽略身体发出的疲惫、饥饿、不适的信号,只为了保持某个看起来“完美”的状态


这种与身体感受的割裂,会让你很难体验到当下的真实快乐,也是许多进食障碍身体意象困扰的核心。


人际关系的疏离
当你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失联,你也很难与他人建立真诚的、深刻的联结。


因为你呈现给世界的,可能是一个经过精心修饰的“客体”,而非那个有血有肉、会脆弱也会坚强的真实主体。这会让人在热闹中依然感到深深的孤独



  03

如何从“审视”走向“体验”


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你在以上描述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里有一些温和的建议,可以帮助你慢慢把镜头调转回来,重新对准你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练习正念(Mindfulness),重回当下

正念的核心是不加评判地观察”。每天花几分钟,只是静静地感受呼吸,感受身体与椅子接触的感觉,感受窗外风吹过的声音


当“我这样呼吸看起来蠢不蠢”的念头出现时,温柔地把它请走,再次回到单纯的感受上。这是在练习做体验的主体,而非被评价的客体



转换提问的方式
当你又开始自我审视时,尝试有意识地把问题从“我看起来怎么样?”转换为:


▨  我现在感觉怎么样?累了吗?渴了吗?

▨  我做这件事的感觉好吗?是享受还是负担?

▨  我的需要是什么?是休息、是倾诉,还是安静地待一会儿?


这个小练习能帮你重新连接被忽略的内在自我


“内在品质”写一张清

不要只盯着外在的标签。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所欣赏自己的内在品质:


比如“有同情心”、“有耐心”、“幽默”、“坚韧”……每当自我怀疑时,看看这份清单,提醒自己你的价值远不止于外表和表现。



  04

当自我调整感到困难时


走出经年累月形成的思维习惯,并非易事。有时,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可能会感到困难重重,那种被他人眼光裹挟的感觉依然如影随形。


这并非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因为那个“自我审视”的模式可能已经太过熟悉,它或许曾在你成长的某个阶段保护过你,而现在,它可能需要被更成熟的方式所替代



如果你发现,那些自我批判的声音依然洪亮,让你难以安宁,或者你渴望一种更专业、更支持性的环境来深入地探索自己,与我们聊聊或许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我们的咨询空间中,你不会被当作一个“问题”或“客体”来分析和评判


相反,咨询师会与你并肩,以一种全然接纳的态度,帮助你安全地放下外部的审视,聆听自己内心深处被忽略的声音,重新认识和拥抱那个真实、复杂但却完整的自己。


这趟旅程关乎理解,关乎关怀,最终,关乎你如何重新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