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时说 “我恨你”“我没用”,咨询师会讨厌或者评判我吗?

2025-11-16 10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这位咨询师会如何看待真实的我?我所说的秘密会留在这间屋子里吗?”



第一次迈进咨询室的人,心中几乎都藏着一份相似的顾虑:


“如果我把那些见不得光的念头、压抑已久的抱怨说出来,甚至控制不住对咨询师发脾气,TA会不会打心底里讨厌我?会不会暗自觉得我‘不可理喻’?”


这种担忧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 ——


我们早已习惯用“对错”标尺衡量他人,也本能地害怕脆弱被贴上“糟糕”的标签。


但在专业心理咨询的框架里,“被讨厌”“被评判”的可能性,远低于来访者的预设。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去个人化训练:

专业包容的底层逻辑



“不评判”从来不是咨询师的天然特质,而是贯穿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


「去个人化」训练,则是这份能力的根基,它并非要求咨询师剥离情感、变成“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会在咨询关系中暂时搁置个人好恶,将焦点完全锚定在来访者的心理需求上。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明确指出,“以来访者福祉为核心”是咨询伦理的首要原则,而评判恰恰会切断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支持性联结,违背这一核心原则。


咨询场景中,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来访者因长期受挫而情绪崩溃,嘶吼着“我真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在资深咨询师的共识里,这种极端的自我否定,本质是长期积压的挫败感与无力感的集中爆发,是来访者在发出“我需要被看见痛苦”的信号,而非单纯的“负面情绪宣泄”。


即便来访者的话语看似直指咨询师,专业训练也能帮助咨询师守住边界。


比如来访者因改变未达预期而直言“你根本帮不了我,这咨询就是浪费时间”,咨询师不会陷入“被否定”的自我怀疑,而是会将其转化为探索的契机:


“你说没得到帮助,是不是因为你期待的改变和我们目前的进展不一样?这种失望和着急,是不是也让你很难受?”


这种回应的关键,是将“对人的攻击”转化为“对需求的表达”而这正是去个人化训练的核心实践。





02

特殊干预:

“当头棒喝”的专业边界



咨询中偶尔会出现“尖锐回应”,但这与“评判”有着本质区别。


部分经验深厚的咨询师会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类似“当头棒喝”的干预方式,其核心目的是打破来访者的认知迷雾,而非单纯的批评指责,且必须满足严苛的前提条件——


稳固的咨询关系、对来访者模式的深度理解,以及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准确预判。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中“善行”与“无伤害”原则,为这种干预划定了明确的红线。


这种干预通常适用于来访者长期陷入某种认知误区,且常规共情陪伴难以突破的情况


若没有足够的信任基础,或未充分评估来访者的接受度,贸然使用只会让来访者感受到“被攻击”,进而破坏咨询同盟。


这也是为何行业内极少有咨询师轻易使用该技术——它对专业判断力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共情回应。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价值观适配:

主动回避是责任而非否定



咨询师的“不评判”,并不等同于要强行接纳与自身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认知。


当来访者的议题与咨询师的价值观存在显著冲突,且咨询师无法通过专业调节保持中立时,“主动回避并转介”反而体现了对双方的负责。


这种回避不是对来访者的否定,而是对咨询质量的守护——


既避免咨询师因价值冲突产生隐性偏见,也防止来访者在咨询中感受到不被真正理解的伤害。


这种处理方式完全契合伦理守则中的“公正”原则——


咨询师清晰认知自身局限,不勉强承接超出能力范围的咨询,而是通过转介让来访者获得更合适的支持。


行业内有句共识:“好的咨询不仅需要咨询师有能力,更需要双方价值观适配。”


主动回避价值观冲突的案例,正是对这句话的践行,也是咨询师专业成熟的体现。





04

咨询师的“内功”:

在共情中保持清醒



需要明确的是,“不评判”不代表咨询师不会产生情绪波动


面对来访者的极端言行、价值观冲突,咨询师也可能生出烦躁、不解甚至抵触的情绪,但专业的“内功”,就在于如何及时处理这些情绪,避免其影响咨询过程。


定期接受督导、进行个人体验,是咨询师调节自身状态的常规手段,也是行业内的硬性要求。


当咨询师遇到引发自身情绪的案例时,督导会引导其梳理:


“你产生这种情绪,是来访者的行为触动了你的个人经历,还是违背了你的价值观?这种情绪会不会让你对来访者产生预设?”


通过这样的梳理,咨询师能清晰区分“个人情绪”“专业回应”,及时清空情绪干扰,确保咨询始终聚焦于来访者的需求。


而个人体验则能帮助咨询师提前处理自身未解决的心理议题,减少被来访者“触发”的可能性,从根源上保障中立性。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5

写在最后



归根结底,心理咨询的核心是建立一段“安全的支持性关系”,而“不评判”正是这段关系的底色


咨询师不会因来访者的极端言行而厌恶,不会因价值观差异而否定——


这份包容的背后,是系统的专业训练、严格的伦理约束,更是对“人皆有困境”的深切理解。


对来访者而言,无需因担心被评判而刻意修饰自己。咨询室从来不是“展示完美的舞台”,而是“安放真实的港湾”。


在这里,你的所有情绪、念头都能被坦诚表达,所有困境都能被认真对待。


而这份接纳与理解,正是咨询师用专业能力为你撑起的安全空间,也是心理咨询能发挥作用的核心前提。





温纳推荐





或许你仍在犹豫,要不要把心里的沉重说给陌生人听,担心脆弱会被轻视、困惑会被评判。


但就像我们之前所说,咨询室的核心温度,正藏在 “不评判” 的专业里 —— 


咨询师会带着专业的敏锐,接住你失控的情绪,陪你一点点梳理困境的脉络,而非急于给出 “正确答案”。


迈出这一步不是软弱,而是给自己一次被理解、被支持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温柔负责。❤️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