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厌恶如死水?接纳是改变的第一涟漪

2025-11-16 17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能够学会放下一些「要事」,让自己肩膀不再那么紧绷酸痛的感觉,真好。



在咨询室的沙发上,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表述:“我觉得自己活得像一潭死水,没有波澜,没有生气,连对自己的厌恶都快耗尽了所有力气。”


说这话的人,眼神往往低垂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边缘,仿佛连抬头承认“这就是我”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很多人在长期自我厌恶的泥潭里挣扎时,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这样的人,还有救吗?”答案是肯定的。


通往改变的第一步,从来不是苛责地逼自己“变好”,而是学会温柔地接纳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1

接纳:

先看见“死水”的真实模样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所有心理困扰的根源,都在于自我概念与真实经验的冲突


当我们觉得“我应该积极阳光”“我应该事业有成”,却偏偏体验着“我很颓废”“我一事无成”的真实状态时,自我厌恶便会油然而生。


为了逃避这种冲突,有人选择用无休止的忙碌麻痹自己,有人用“别人比我更惨”的比较自我安慰,却唯独不愿正视那潭“死水”般的现状。


曾有一位叫小A的来访者,她是一家公司的行政专员,每天下班回家后就蜷缩在沙发上刷手机,直到深夜才疲惫入睡。


她厌恶这样的自己,觉得“二十多岁的年纪,活得像个行尸走肉”,为此她报了健身课、线上学习营,却从来没去过一次——


每次想到“我连这点事都坚持不了”「自我厌恶」就会加重一分。


咨询中被问到:“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她每天下班就想躺着刷手机,觉得自己很没用,你会对她说什么?”


小A愣了愣,轻声说:“我会说,上班已经够累了,躺着休息也没什么错啊。”


这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常态:对他人宽容,对自己苛刻。


接纳从来不是“喜欢”这种颓废的状态,而是像对待朋友那样,对自己说一句:


“我现在确实活得像一潭死水,这很难受,但我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上班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都让我没力气改变。”


这种不带评判的“看见”,就是自我接纳的起点。


就像治水不能一味堵截,要先摸清水流的方向,改变也不能急于否定现状,要先接纳“死水”存在的合理性。




2

破局:

跳出极端化思维的枷锁



长期自我厌恶的人,往往都带着一副“极端化”的眼镜看自己:要么觉得自己完美无缺,要么就认定自己一无是处。


就像小A,她只看到自己“颓废、没毅力”的一面,却忘了自己在工作中总是提前完成任务,同事有困难时也会主动帮忙——


这些“闪光点”被她自动过滤掉了,只留下了被放大的缺点。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是导致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要打破这种枷锁,就需要学会“换角度看自己”,看到人格的“一体两面性”


很多我们眼中的“缺点”,其实都藏着对应的优势:


敏感的人往往共情能力更强,自卑的人往往更有进取心,就连小A所谓的“颓废”,其实也是身体在压力下的自我保护——


它在用“躺平”的方式提醒她:“你需要休息了。”


咨询师建议小A做一个“自我特质清单”,左边写她厌恶的特质,右边对应写下可能的优势:


 “下班躺平”对应“懂得劳逸结合”

 “没坚持上健身课”对应“不强迫自己做消耗性的事”

 “对未来迷茫”对应“对生活有期待,才会迷茫”


刚开始她觉得很荒谬,慢慢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只是被极端化思维困住了。


这种视角的转换,不是自我欺骗的“心灵鸡汤”,而是基于事实的「认知重构」


就像一枚硬币总有正反两面,没有人是纯粹的“好人”或“坏人”,也没有人永远处于“活力四射”或“死水一潭”的状态。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3

行动:

用“小步骤”激活生命能量



接纳现状、调整视角后,改变自然会发生,但这种改变不需要“惊天动地”,反而藏在一个个“小步骤”里。


很多人急于摆脱自我厌恶,会制定苛刻的计划,比如“每天必须学习3小时”“每周必须健身5次”,一旦无法完成,就会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其实,真正可持续的改变,从来都是“温和而坚定”的


对小A,咨询师没有建议她立刻改变“躺平”的状态,而是让她尝试“带着颓废做点小事”


比如刷手机时,每刷40分钟就站起来喝一杯水;周末不想出门时,就在阳台晒10分钟太阳。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却让她慢慢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她发现,自己不是“没力气改变”,而是之前的目标太遥远,让她望而却步。


这里有 3 个简单的实操方法,适合长期自我厌恶的人尝试:


一是“自我观察日记”。


每天花5分钟写下“今天我做到了什么”,哪怕只是“按时吃了三餐”“主动和同事打了招呼”,这些小事都会积累成自我认可的力量;


二是“温柔对话练习”。


当脑海中出现“我真没用”的声音时,立刻换成朋友的语气反驳:“我只是今天状态不好,不是没用”;


三是“微小成功体验”。


每周设定一个“踮踮脚就能完成”的目标,比如“看一部纪录片”“做一道简单的菜”,用具体的成果打破“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负面认知。




4

写在最后

允许生命有“死水”的阶段



很多人期待自我接纳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让“死水”瞬间变成“活水”,但现实往往是,改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今天觉得充满力量,明天可能又会陷入颓废;今天能接纳自己,明天可能又会自我厌恶。这都是正常的。


自我接纳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能力——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改变的反复,接纳生命中总有“死水”般的沉寂阶段。


就像自然界的河流,有奔腾的汛期,也有平静的枯水期,正是这些不同的状态,才构成了完整的河流。


如果你此刻正处于“死水”般的自我厌恶中,请不必着急。先停下来,对自己说一句:“我现在确实不好受,但我愿意试着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当你不再对抗这潭“死水”,反而会发现,微风早已吹过,只是你之前没有留意到那细微的涟漪。而那些涟漪,终会慢慢汇聚成改变的力量。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你尝试了文中的方法,却依然困在自我厌恶的泥潭里,不必苛责自己 —— 改变本就需要勇气,更需要恰到好处的支撑。


心理咨询从不是 “拯救”,而是一场温和的同行:


我们会陪着你梳理 “死水” 背后未被看见的情绪,拆解那些自动化的极端化评判,也会帮你细化适配自身状态的 “微小行动”,在安全的空间里练习与自己对话。


你不必强迫自己立刻 “变好”,只需带着当下的模样赴约,咨询师会接住你的疲惫与自我否定,和你一起在重复与试探中,让生命的涟漪慢慢扩大。


若你愿意迈出这一步,这份专业的陪伴,会成为你自我接纳路上的稳稳支撑。❤️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