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休息越累?读懂这 5 层就够了

2025-11-16 14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休息,本就应该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然、像工作一样需要被认真对待的存在。



“明明睡了八个小时,怎么还是觉得累?”“周末宅了两天,反而比上班还疲惫”——心理咨询中,这样的困惑时常出现。


我们总把“休息”等同于“停止工作”,却忽略了休息的本质是“身心能量的修复”


事实上,高质量休息有着清晰的层次划分,从外在的身体放松到内在的精神滋养,每个层次都对应着不同的身心需求。


今天,温纳心理就从心理学视角,逐一拆解这五个层次。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1
给疲惫躯壳的“精准充电”



身体休息是所有休息的基础,就像手机的“基础电量”,没有它,其他层面的修复都无从谈起。


但它并非只有“睡觉”这一种形式,而是分为被动休息主动休息两类。


「被动休息」即我们熟悉的睡眠、静坐,核心是让肌肉和器官停止运转,进入恢复模式。


心理咨询中常发现,长期熬夜后即便补觉,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这正是因为睡眠质量而非时长决定了休息效果——


深度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修复细胞,而碎片化睡眠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主动休息」则是通过轻度活动促进循环,比如久坐后的拉伸、睡前的泡脚、散步时的慢走。


身体休息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体力劳动者需要更多被动休息恢复肌肉能量,脑力劳动者则需结合主动休息激活血液循环。




2
给过载感官的“降噪开关”



现代社会的感官刺激早已超标:手机推送不停闪烁、办公室键盘声与交谈声交织、通勤路上的车流光影 …… 


这些信息持续轰炸视觉、听觉等感官,大脑会陷入“感官超载”状态,即便没有体力消耗,也会因信息处理压力而疲惫。


「感官休息」的核心,就是主动切断过量刺激,让神经系统回归平静。


最简单的方式是“感官断食”


比如闭眼静坐5分钟,让眼睛脱离电子屏幕的刺激;在公园找一处安静角落,只专注于风声与树叶的摩擦声,过滤杂糅的听觉信息。


此外,触摸自然材质(如木质桌面、棉质衣物)、闻一段喜欢的香薰,也能通过单一温和的感官刺激,平衡过载的神经系统。




3
给人际关系的“弹性空间”



社交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但无效社交带来的消耗远超我们想象。


应酬时的刻意迎合、职场中的人情周旋、朋友圈的“精致人设”维护,这些“社交劳动”会让我们逐渐丢失自我。


「社交休息」并非“拒绝社交”,而是剥离功利性社交,回归舒适的人际状态。


它有两种常见形式:


一是“独处式休息”,比如周末拒绝聚会,独自看书、做饭,让大脑从“关注他人需求”切换到“满足自我感受”;


二是“浅社交休息”,与信任的家人朋友进行无目的交流,不用刻意找话题,哪怕只是一起沉默看电视、聊些家长里短。


这正是因为在安全的关系中,社交不再是负担,而是能量的交换。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4
给疲惫心灵的“卸妆时刻”



比身体疲惫更隐蔽的,是情绪消耗。


职场中强装耐心的员工、教育中克制怒火的父母、关系里迁就包容的伴侣,这些“情绪劳动”会让我们长期处于“伪装状态”,内心的真实感受被压抑,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情绪枯竭。


「情绪休息」的关键,就是停止“情绪伪装”,让真实情绪得到释放与接纳。


具体的做法可以很简单:


 写“情绪日记”,不用修饰地记录下“今天被领导批评时,我其实很委屈”;

 找信任的人倾诉,允许自己在对方面前抱怨、哭泣;

 做一些“无情绪负担”的事,比如拼乐高、养绿植,这些活动无需我们照顾他人情绪,只需专注于自身感受。


情绪休息的本质,是承认“我不必时刻保持完美”,允许自己有脆弱和不开心的权利。




5
给枯竭灵感的“源头活水”



当我们长期处于“目标导向”的工作中,大脑的“任务处理区”会持续耗能,灵感和创造力会逐渐枯竭。


「创造性休息」并非要求我们“创造出什么”,而是让大脑从“功利性思维”中脱离,回归到无目的的探索与感受中,激活内在的创造力源泉。


这种休息方式充满了个性化:


逛菜市场,观察摊位上色彩搭配的烟火气;随意涂鸦,不用考虑构图和技巧,只是随意涂抹;整理房间、尝试新的烹饪方法获得放松——


这些活动的共性是“非功利性”,让大脑从“必须完成任务”的压力中解放,进入自由联想的状态。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专注于这类“无目的创造”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会被激活,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促进灵感的产生。




6
写在最后



看完这五个层次,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当下最需要的休息方式早已清晰:


 如果腰酸背痛、哈欠连天,那是身体在呼唤基础休息;

 如果刷手机越刷越烦躁,那是感官需要降噪;

 如果应酬后只想独处,那是社交消耗需要补充。


「高质量休息」从来不是“统一模板”,也不是对“忙碌”的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关怀。


它要求我们放下“应该休息多久”的执念,转而关注“此刻我的身心需要什么”


或许今天你只需要10分钟的拉伸,或许明天需要半天的独处,又或许周末需要一场无目的的散步——


当我们能精准回应身心的需求时,每一次休息都会成为滋养生命的能量。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你尝试了这些休息方式,却依然长期被疲惫感裹挟,甚至因休息状态不佳影响了工作与生活,或许可以试着借助专业心理咨询的力量。


心理咨询并非 “解决休息问题”,而是帮你看见休息背后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


可能是潜意识里的焦虑让你无法安心停下,可能是长期的自我苛责让你不敢 “浪费时间”,也可能是未被梳理的压力让休息变成了 “无效消耗”。


咨询师会陪你一起探索:是什么阻碍了你与自己的身心连接?如何根据自身特质定制休息模式?


在安全的对话空间里,你会慢慢学会精准回应内心的需求,让休息真正成为滋养自己的底气。❤️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