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辜负妈妈的期待,感到愧疚、抱歉吗?

2023-12-22 389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图片

“感觉只有东亚人能共情,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这是出自豆瓣高分动画《青春变形记》的一条评论。

除此之外,不少网友对于“害怕辜负妈妈的期待”这件事,也表达了许多类似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我们真的辜负了妈妈的期待吗?


01

辜负妈妈的期待

为什么让你感到愧疚?

在我们的原生家庭中,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情况:既不想辜负父母的期待,尤其是妈妈的期望,又想要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她们眼中的“乖小孩”,长此以往,陷入了自我矛盾的状态,你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

其实,心理学里中关于自我有个概念:人心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真实自我(authenticity),一个是假性的真实自我。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人就会陷入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为了使自己不陷入这种失调的状态,你的心理会下意识地将父母的一些行为与话语合理化,你可能会告诉自己: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好/妈妈不会害我我应该听她的/我不能也不应该让妈妈失望、哭泣、难过。

pexels-dominika-roseclay-2925477.jpg

你压抑了真实自我,去满足的父母期望,长此以往内心只会越来越痛苦。为什么你不敢辜负妈妈的期待,不得不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成为你不喜欢的样子呢?

①社会用孝顺情感绑架了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这些“规矩”给你套上了道德的枷锁,让你觉得如果违背父母的意愿,你就是个不孝顺的孩子。

做子女的孝顺父母,变成了天经地义,但这种无度的索取,一味要求做子女的去感恩、回报,却是一种情感勒索和绑架。让妈妈失望,并不是你的错。

关于怎么孝顺父母,更好的解释应该是:做快乐、真实的你,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因为你用父母给予的生命,做了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活成了他们期待的空壳,按部就班的机器。

pexels-jozef-fehér-1557286.jpg

②妈妈用自己的尺子衡量你的坐标系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都会构成TA的现象场,成为一个人认知世界的坐标系。亲人之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在于每个人都习惯于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其他人,却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系。

有些父母喜欢用自己的坐标系出发,给孩子定制一套一模一样的坐标系,比如:当老师/公务员/医生/律师好,稳定又有面子;不要老是辞职,干一行爱一行,就做一辈子。

从父母自己出发的坐标系,忽略了你的真实感受,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你有自己的坐标系,你有权利自己衡量自己。


02

接纳、理解与重塑:

你可以辜负任何人的期待

在心理咨询师罗纳德·理查森的《超越原生家庭》中,他提出了孩子要和父母进行“分离”的概念,许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其实正是因为孩子与父母没有分离。

父母将自己的压力,包装成对孩子的期待,转移给孩子,当心理承受过重的“期待”,压垮的是孩子。

想要完成分离,需要接纳、理解与重塑三个步骤,首先,你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父母对你做过的事,直面那些不太美好的经历,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勇气,但只有愿意接纳,才能开始和解。

pexels-mihman-duğanlı-19188692.jpg

其次,学会理解。理解并不代表你原谅了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害,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你可以从“仅仅感受到父母带来的伤害”,逐渐转移到去分析这些言行背后的原因。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其局限性,小到性格的缺陷,大到生活环境的变化。父母也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他们的原生家庭中好的和不好的部分,只是他们有时候无法认知到这一点。

pexels-beyzaa-yurtkuran-18587753.jpg

最后,重塑自己的内在人格,《超越原生家庭》写道:也许你与周围的亲友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不代表你不能自由地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攻击别人,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压倒别人的价值观。这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顾别人的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只意味着你可以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受别人否定或者赞许的影响。

pexels-artawkrn-19216539.jpg

亲密关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言行,当你真正学会理解,开始重塑自己的内在人格后,可以慢慢打造出你自己的边界,你的坐标系,让父母意识到,你已不再是一个小孩,你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感知,你有选择的权利,你不需要为没有迎合他们的期待而抱歉,你有自己的人生要过。

温纳心理推荐


处于原生家庭中,少有人能在爱的关系中体验到自由,但不代表成年以后的你,无法自由,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或者对探索自我、重塑内在人格有需求,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图片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