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家是爱的场所
不是比赛的角逐场
这首出自纪伯伦的诗歌,让许多朋友产生了共鸣,也值得家长进行亲子教育的反思,和大家分享一个网友的故事:
“强烈的控制欲,不管对方的感受,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掌控一切”,这是典型的对立思维(contradictory thinking),往往是引发亲子冲突的关键。在日常中,亲子冲突并不仅仅指意见不同、不能达成共识,甚至也不指单方面的冒犯,而是一种双方的力量对抗。
亲子冲突可能会产生言语上的争执,身体上的冲撞,相互得罪,并且彼此对立。反应在孩子的成长上,会对家长产生怨恨、不满,并把这种冲突当成与人交往的常态,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与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反之,如果孩子经常“胜利”,有可能发展成自我为中心的人格,也缺乏情绪上的自律意识。
懂得亲子关系
背后冲突的根源
在亲子关系中,当家长一直保持“我是给予你生命的人,也是有权利支配你人生的人”的创造者思维,那么亲子关系注定会破裂。要避免产生、防止计划亲子关系中的冲突,就要探知冲突背后的根源:
①家长的强权压迫
一旦家长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也没有足够的沟通能力,就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求,而过度束缚,引发冲突不断。
家长的强权压迫,最终一定会在累积中带来冲突的升级,不是孩子闷在心里等到长大后的某日某事集中爆发,就是当时更加愤怒,拒绝交流甚至离家出走;有的孩子表面上听从,却会背地里另寻他法、无声反抗。
②诱导对立和灌输胜负观念
有些家长喜欢制造对立,如“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姥姥对你好还是奶奶对你好?”“小姨长得真丑啊”等等看起来是开玩笑,其实隐含着压迫和敌意的话语。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或许听不懂这些话语底下藏着的具体意义,但会感受到紧张、不安的气氛,在不明就以中,觉得自己亲近的人变得可怕了,进而产生委屈、愤怒和恐惧等心理,对家庭是自己绝对安全的避风港这个认知产生了怀疑。
③家长的敷衍和忽视
如果家长懒得跟孩子“讲道理”,认为孩子的想法无需认真对待。出于种种原因直接退出冲突的战场,以敷衍的态度表示认同,同意孩子提出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从而达到迅速结束冲突的目的,也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孩子因此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认可,会产生巨大的无力感,催生内在人格对自我的否定。
有效的沟通和充足的爱,对孩子心理的全面发展,从智力、情感、行为,到人格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如何与人建立良好、健康、友善的关系,而不是暴力与冲突去解决问题。
在孩子有独立思维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想挣脱父母的束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尤其是进入11-18岁青春期的孩子。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少需要一个人,能关心在乎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渴望。要知道,不管孩子几岁,真正需要的是有一个真实自然、关心在乎TA的感受的人。
温纳心理推荐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4个要素是尊重、陪伴、沟通和理解,特别是进去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耐心与爱,父母理应是孩子最亲密的人,而不是熟悉的陌生人。温纳心理的咨询师有着十年以上从业年限、2000+小时的咨询时长,丰富的经验让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更专业、更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如果你在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帮助,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