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昨天你又「熬夜」了吗?
很多年轻人自我调侃,“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火葬场”,说的也是熬夜的危害。最新有研究发现,熬夜会影响大脑排毒,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但它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夜深人静时依旧挑灯夜战,已成为他们的常态。然而,据《Medical News Today》的报道,频繁的「熬夜」学习实际上对学生成绩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数据显示,大约有20%的学生每月至少有一次通宵学习的经历,而35%的学生每周至少会熬夜至凌晨三点之后。
这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熬夜学习真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吗?
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名教授曾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的睡眠与考试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在学期中睡眠不足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因并非仅仅在于保持身心不疲劳,更在于睡眠对身体和大脑的影响远超我们想象。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揭示:睡眠对学生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以及保持能力,还能促进回忆和运用新知识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01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的思维似乎就像一条需要不停摄取知识的河流。我们知道的大部分事实和信息在脑海中会被临时存放,这个地方通常被称为海马体。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海马体的存储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其容量达到饱和,我们将无法再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突破这一限制。
The Conversation, CC BY-ND
有研究表明,睡眠,特别是深度睡眠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对补充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项实验中,两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其中一组在学习间隔中有小睡的机会。
实验结果表明,小睡的那组在稍后再次学习时并未因时间推移而降低效率,反而表现得如同初次学习一样轻松。
02
在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就已认识到睡眠对记忆的积极影响。一世纪时,修辞学家Quintilian首次记录了这一现象,他发现夜晚的间隔能显著增强记忆。
进入近现代,科学实验验证了这一论点,发现睡眠可以增强20%至40%的记忆力。近来研究进一步推测,深度非快速眼动睡眠(或称慢波睡眠)可能是促进记忆保持和回忆的关键阶段。
03
据科学家推测,睡眠在形成长期记忆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Matthew Walker指出,通过核磁共振扫描技术,人们观察到第三阶段睡眠(深度NREM睡眠)的慢脑电波会将海马体中的记忆运输至大脑的永久储存区。这些慢电波像一种“快递服务”,促进记忆的巩固和长期保存。
04
在当今社会,考试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评估。对于这种能力的提升,人们一直寻找着各种方法,而最近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其中一种可能的关键因素——睡眠,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
在复杂的思维和解决问题技能的培养中,一项科学研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这一项目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一组志愿者,让他们在睡眠实验室的条件下,在睡觉前解决字谜等复杂问题。字谜如“EOUSM”的字母排列为“MOUSE”,是一种强调创新思维和解题技巧的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们头顶佩戴着记录大脑活动的电极。
研究发现,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唤醒的受试者,相比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被唤醒的受试者,能更高效地解决字谜问题。这种能力的提升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5%到35%。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即使到了午后清醒后的测试中,他们表现出的解题能力仍然显著提高。
这个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快速眼动睡眠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快速眼动睡眠不仅关乎我们的休息质量,更是对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段时间内,大脑可能会重新整合和处理信息,使我们更加有能力和方法去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问题。
05
过去二十年来的睡眠研究已证实,睡眠不仅仅是给学习者提供能量,更关乎他们的学习效果。充足的睡眠是学生学习、记忆、知识保留与回忆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利用新知识的创造力也需要睡眠的参与。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单纯在考试前一天重视睡眠并不能提高成绩。因此,学生们若想提高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必须将良好的睡眠习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熬夜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会损害记忆和创造力。
很多人熬夜,其实是「舍不得睡」。白天忙于学习和工作,晚上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熬夜能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
但是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的精力大概率也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可能会逐渐适应因睡眠不足而导致的负面状态,甚至处于「亚健康」中而不自知。
困不困,是生理机制问题,而熬不熬夜是心理机制问题。
现实中的我们被心里的焦虑控制,肉体和意识分离,却没有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就像被闷在盒子里,日复一日,恶性循环。
那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早点睡哦!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