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 发了工资去心仪的餐厅吃饭,本来很开心,内心却突然涌出一个声音:“爸妈还没来过这么高档的餐厅呢,我这样是不是太奢靡了”;
◍ 出去旅行,本来觉得风景很美,但转念一想,觉得这次旅行的花销太大,不断心疼钱包,责怪自己太过贪图享乐;
◍ 劳累了一天后,深夜躺在床上玩手机,明知第二天还要早起,却一边沉浸在刷短视频的快乐中,一边不断在内心自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表现属于一种「内疚式快乐」——指人们在享受某些事物时,会觉得很快乐,但同时又伴随着一种「我不应该这样做」的内疚感。
这种内疚感,让我们不敢快乐,或者压抑了自己的快乐,反而把太多精力和能量都花在内耗上。
有时这样做,可能显得自己很懂事、很会自我反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享受生活、追求当下快乐的权利。
因为我们总是在权衡利弊,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对得起他人,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感受。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会内疚?如何减少这种「内疚式快乐」,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
01
# 吃苦光荣,享乐有罪 #
我的朋友小A,就常常陷入这种「内疚式快乐」中。
记得那次我们共进晚餐的情景,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大家欢声笑语,气氛融洽。然而,小A却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停地嘀咕着:“这顿饭太贵了,我还有那么多事情没做。”
就连在路过花摊时,她选购了心仪的鲜花,付完款后也是一脸的懊悔,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我们都很疑惑,为什么小A总是不能纯粹地享受当下的快乐呢?
后来,我逐渐了解到,小A的成长环境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她的童年时期,父母实行了严格的「节俭教育」,经常告诉她家里很穷,要省着点花。
不仅如此,父母还在她面前诉苦,让她觉得必须努力读书,长大后多挣点钱,才能对得起他们的辛苦。这种「吃苦教育」和「愧疚式教育」,使得「吃苦」成为了小A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尽管小A的家庭条件后来得到了改善,买了房车,但父母依然保持着节俭的生活方式,时常对小A说:“现在好不代表未来,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享受。”
这种家庭教育使得小A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吃苦光荣,享乐有罪。每当她的生活变得稍微幸福一些时,她就会因为觉得自己过得太轻松、太顺遂了而惶恐这份幸福会被上天收走。
小A的这种心理状态其实在很多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在人类学家团队的调查中,74% 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沉溺于「内疚式快乐」时会「感觉被评判」。这其中既包含了害怕违背他人期待和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感觉,也反映了内心对自我一致性的期望。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与自己的标准和期望相契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行为与目标存在偏差,就很容易陷入内疚的心理状态中。
就拿我的同事小C来说吧,她每年都会制定详细的减肥计划,期望能在夏天来临之前瘦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而在减肥过程中,她常常会因为嘴馋而吃高热量的食物。
这时,她就会因为违背了自己的减肥计划而陷入内疚的情绪中。其实,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做出一些令自己内疚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一直被这种情绪所束缚。
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吃苦并不比快乐高尚。我们不应该因为当时过得太快乐而感到遗憾,却可能会因为当时没有去享受快乐而心疼自己。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好的事物和体验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享受,如果我们一直被内疚感所束缚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很多值得珍惜的时刻和经历。
02
# 在快乐中吃苦,一点都不值得 #
想起之前网上很火的一句话:“内疚是最没用的负能量。”
「内疚式快乐」,会让每一次本应纯粹的快乐体验,都变得复杂而沉重。仿佛在内心深处有一个严苛的审判者,时刻准备对我们享受快乐的行为进行指责与批判。
但在很多时候,你都无需因为快乐而感到内疚,因为这样做除了消耗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
1. 加剧内耗程度,影响心理健康
一方面,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本能地想要去感受快乐、放松的情绪;另一方面,当我们在享受快乐时,内心又会因为违背了自己既定的标准或偏离了期望路径而感到内疚。
这种快乐与内疚的矛盾长期不断地冲突,会让我们情绪调节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像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我们出现焦虑、抑郁等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 降低自我效能感,模糊自我形象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通常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努力付出、克制不必要的享受,才能取得成果,实现目标。
然而,当我们享受快乐时违背了这种一贯的认知模式,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当我们选择去游玩享乐而不是学习时,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坚持努力,进而怀疑自己以后是否有能力达成目标。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护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具有感染性。如果我们在社交时总是表现出“内疚式快乐”,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通过非言语线索传递给其他人。
例如,我们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气语调等都会传递出我们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外溢,会使原本快乐的氛围变得压抑,让他人觉得很扫兴。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他人对我们产生抵触情绪,阻碍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4. 形成负面的生活模式
“内疚式快乐”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为享受快乐时会内疚,所以我们可能会尽量避免做一些取悦自己的事情,而选择一直埋头苦干。但长期压抑自己的需求,偶尔忍不住去享受一下时,又会产生更强烈的内疚感。
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循环的负面生活模式,既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也不能以健康、轻松的心态去过好每一天。
我们必须明白,享乐并非是一种奖励,而是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在快乐的时候感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在快乐的时候越少感知到内疚的情绪,我们就越能充满能量地过上更好的人生。
03
# 每个人都有享受的权利 #
那我们可以怎样打破「内疚式快乐」的不健康状态,找到享受快乐与履行责任之间的平衡呢?我想分享3个建议:
1、学会课题分离
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我们常常会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然而,我们需要明白,这并非是我们的课题。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有着自己的经历和境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应该基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比如,当你为了学业或工作辛苦努力后,想要安排一些休闲活动来放松身心时,不要因为父母的“吃苦才对”的观念而感到内疚。你要明确这是你自己的生活课题,你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感受去享受快乐。
同样,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也要学会分离他人的选择和看法,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内疚感,更自由地追求快乐。
2、提高自己的配得感,接纳自己
我们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努力,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和满足感。
因此,当我们想要享受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时,不要质疑自己是否配得上。试着回想那些努力的过往,告诉自己:我有资格享受此刻的乐趣。
提高配得感的关键在于内心真正认可自己。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努力时,我们就能更自信地投入到快乐的体验中。不要让自己被内疚感所困扰,要学会珍惜并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
3、认真做好规划,在计划内享受“快乐”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内疚式快乐”,是因为所做的事情偏离了自己的计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认真做好规划。在规划中,我们可以为自己安排一部分“享乐时间”,实现劳逸结合。
比如,每天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后,预留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阅读、运动、听音乐等。这样既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又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规划快乐时,我们要注重适度平衡。既不要过度放纵自己,也不要过分压抑自己的需求。我们要学会在计划内享受快乐,这样就不会因为觉得“不务正业”而内疚。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责任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生活,减少内疚感。
温纳推荐
高尔基曾说过:“快乐是人生中最伟大的事情。”
所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放肆享受快乐吧!而且,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些都是你在慢慢变好的迹象,无需过度内疚。尽量多吃美食、多看美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
如果你也常常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内疚,无法肆意享受快乐,甚至陷入自我内耗,不妨来南京温纳心理咨询中心和我们聊聊。在这里,你可以安心的倾诉,获得咨询师的支持和共鸣,减轻内疚感,提升心理弹性,改变固有思维认知与行为模式,提升自我效能感与配得感。
人活着不需要有那么多内疚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对不起他人的事,对得起你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