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样一则新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凌晨一点钟,爸爸黄先生发现孩子还在玩手机,被气的不行,于是特意给儿子请一天假,让孩子玩个够。
男孩不时变换姿势,看起来十分痛苦,后来,男孩已经躺在椅子上睡着了,但又被爸爸叫醒,让他玩手机。最后连续玩了17个小时。
“从凌晨1点半开始算,玩到晚上6点半,没有休息。”
黄先生表示自己认为这个方法还不错,儿子已经认识到错误,并且用英文写了保证书。
“他被我发现时就认识到了错误,我认为还是有作用的,因为他会对这件事情印象深刻。”

在底下的评论中,大家对于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各执一词:
有人说这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一点用都没有。

有人说这种教育的警醒能力很强。

还有人说这种惩罚自己愿意承受。

孩子沉迷手机,让孩子连玩十几个小时,这种“反向育儿”的方式真的有用吗?
首先说结论:有用,但并不是万能法则。
为什么有用?
那我们需要知道孩子沉迷手机背后的心理。
玩手机只是一种表现,其背后的心理原因才是根源。
·有些孩子可能是在学习上,或是生活中遭遇了某些困难,所以选择相对容易的手机游戏逃避现实生活;
·有些孩子可能是感到被家长或是学校掌控的太紧,想要在游戏中找回自己的掌控感;
·有些孩子可能是感到孤独,没有说话玩耍的朋友,所以想要在手机游戏里交友;
......
这些原因虽然各种各样,但究其本质,还是为了找回自己的掌控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感是内在动机的重要部分,如果人们觉得自己能控制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环境时,就能产生胜任感,从而保持兴趣。
如果是被逼着参加的活动,那就会产生反效果。
之前,成都一电竞机构变成了“电竞劝退班”,集中短训两三个月,就可以劝退9成想要成为电竞人的青少年。
每天早上9点30开始,专业教练会根据学员的情况,下达针对性的练习任务,并且系统讲解电竞理论知识,下午则开始漫长的训练赛和复盘,到了晚上,学员们自由练习,打排位赛上分,21点结束训练。
每天,他们只有一个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每周只休息一天。

尽管这些训练强度只有职业选手训练的一半,但当电竞不再是日常的消遣娱乐,游戏就失去了吸引力。尤其是当电竞游戏中的成绩变成了一种考核,这种“不可控感”增强。
不论是这位父亲的行为,还是“电竞劝退班”的机制,本质都是对于让事件的自主感降低,从而让孩子失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向育儿”虽然有用,却还是要家长谨慎使用。
心理学上将这种要戒除的行为与某种不愉快或是具有惩罚性刺激行为相结合,以达到戒除或减轻目标行为的存在叫做“厌恶疗法”。
它确实会产生一定效果,但如果盲目使用,没有科学指导,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新的心理障碍,特别频繁的使用还会对孩子身心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那么“反向育儿”究竟应该如何使用呢?
1. “反向育儿”的使用前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安全感不够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使用“反向育儿”。
对于安全感比较低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反应对他们来说都尤为重要。
如果此时父母使用“反向育儿”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TA,TA会陷入担心紧张的情绪,容易养成胆小敏感的性格,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 “反向育儿”的重要原则:平等
所谓平等,既不是让孩子接受父母高高在上的管教,也不是将孩子捧在手心,而是能够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觉得我是在关心我的孩子,但是这些举动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是一种戏弄,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境下使用“反向育儿”只会适得其反。
3. “反向育儿”的注意事项:身懒心不懒
比如:孩子害怕骑车,也很抗拒学骑车,妈妈对孩子说“妈妈也想学会骑自行车,但是妈妈害怕,你能不能帮妈妈想一个解决办法?”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主动教妈妈,并且让妈妈不要害怕。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妈妈虽然采取了示弱的方式,但是思想上并没有放松,而是主动让孩子帮助自己,成为自己的小老师,从而让孩子克服对骑车的恐惧。
这就是身懒心不懒,对于父母而言,“反向育儿”看似轻松,但是思想上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松,要时刻根据孩子的行为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带娃。
最后:孩子的一切外在行为都是其心理状况的表现。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沉迷手机等不良行为,那么一定是在心理层面出现了问题,也许短暂的禁止或是放纵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不良行为还会变本加厉的反噬孩子。
所以,如果想要从本质解决,就要从本质出发。
找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远比解决表面的问题要更加有用。
温纳心理推荐
如果此刻你正为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担心,不如尝试我们的[青少年心理心理健康]咨询。
专业温暖的咨询师,以科学严谨的咨询方法
看到孩子的内心,找到不良行为的根源
从本质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健康成长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小红书|温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