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心理关键词
2024年度盘点

WINNER PSYCHOTHERAPY
2024年的尾声渐近,这一年网络中涌现出众多与心理相关的「热词」。
这些热词,如同情感的镜子,映射出人们内心的世界。每一个词背后,都隐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代表着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从焦虑到抑郁,从自我疗愈到心灵寄托,这些热词犹如心灵的写照,述说着现代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内心挣扎与探索。
在岁末之际,让我们一起将其进行盘点,共同关注心理健康,用理解和关爱去抚平心灵的创伤。
01 PUA / NPD

WINNER PSYCHOTHERAPY
「PUA」,全称「Pick-up Artist」,也就是所谓的「搭讪艺术家」,俗称「恋爱大师」。它指的是通过系统学习情商和互动技巧来吸引对方,直至发生亲密接触。
到了2024年,PUA这个词早已不再局限于两性关系,而是蔓延到了职场、亲子、朋友等各种人际互动中。如今,它泛指在任何一段关系中,一方不顾对方的意愿,通过言语贬低、行为否定、精神打压等手段,削弱对方的自我认知和控制感,最终达到“操控”的目的。
另一个心理学词汇也在2024年火出圈——「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随着《再见爱人4》等综艺的热播,NPD成了继PUA之后又一个广为人知的有害亲密关系模式。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极度自我夸大、对赞美和关注的病态渴望,以及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同情心。简单来说,这种人眼里只有自己,别人的感受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说PUA在大家嘴里指的是那些具体的贬低、打压行为,那NPD就是年轻人用来形容那些整天给人精神压迫、贬低打压别人的家伙本身。
这两个词的流行,某种程度上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受到的伤害。虽然传播过程中可能有点误用、滥用,但人们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
02 抑郁症 / 焦虑症

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4年全国「抑郁症」患者数量高达9500万,这一庞大的数字揭示了抑郁症在中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抑郁症患者数量相对较多,但男性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的死亡率却高达女性的3倍。这一差异可能源于男性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沉默和隐忍。
青少年群体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24岁以下的患者占比高达65.6%,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30%。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学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交关系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与此同时,「焦虑症」的患病率也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据调查,全球平均有71%的人处在焦虑状态之中。2024年,高中生中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10.24%,焦虑情绪的检出率为15.29%,较2022年有所上升。
中国成年人中,任何一种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每年(12个月)患病率为4.98%,据此推算,每年焦虑症患者大概在4000万人左右。
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抑郁和焦虑的高发社会。抑郁症和焦虑症不仅在2024年备受关注,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将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03 回避型依恋人格

WINNER PSYCHOTHERAPY
「回避型依恋人格」是一种在亲密关系中较为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以情感疏离、独立性过强、高敏感性、不自信以及逃避压力和责任为主要特征。这种人格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往往选择回避,更倾向于独自处理问题,而对他人情绪变化却非常敏感。
在成长过程中,个体因种种经历而形成这样的依恋模式。他们可能觉得,依赖他人意味着不安全,因此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会本能地保持情感上的距离。这种模式往往源于过去的经历,让他们选择不表达真实的自我或情感需求,以避免可能的拒绝或伤害。
当前社会文化背景对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流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物质追求的驱使,情感交流往往被忽视。
此外,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情感冷漠、忽视或过度控制,都可能加深他们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回避。
不仅如此,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个体性格差异也为回避型依恋人格的流行提供了土壤。社会的高压力和单一的成功定义让人们感到焦虑不安,选择逃避社交以保护自尊心。
这种逃避不仅仅是个体的选择,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对自身成长环境和当下社会状态的深刻反思。
04 社交自觉症

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词汇中,2024年,「社交自觉症」一词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它并非出自专业心理学的术语,而是一个富有生动形象的网络新词。
社交自觉症所描述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展现出的自觉性和分寸感。它涵盖了一种行为准则,包括恰如其分的言行举止,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例如,当收到礼物时,懂得适当地回礼;尊重并保护他人的隐私与个人空间,不随意侵入;在交流中,懂得聆听,不轻易打断他人说话,避免追问敏感话题。
拥有社交自觉症的人,深谙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他们懂得分寸,守住界限,让人在与他们交往时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适。
这个词汇的流行,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于健康、得体的人际关系的追求与向往,是对侵犯个人边界关系的抵制。
05 祛魅
WINNER PSYCHOTHERAPY
「祛魅」一词,原是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现在则被用来泛指对人或者物品祛除迷恋心理。
时至今日,我们观察到一种明显的变化在年轻人中发生。
他们开始审视并质疑那些传统的成功学逻辑,不再单纯地相信努力就能带来成功。他们明白,那些昔日成功的人士,也许只是搭上了时代的列车,享受了时代的红利。
不仅如此,他们对那些以保护、关爱之名实则进行禁锢和限制的行为也进行了祛魅。对PUA和NPD的批评与讨伐便是这一趋势的鲜明体现。
甚至在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上,年轻人们也开始了祛魅,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多变。他们开始相信,「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一观念的流行正是他们对世界认知深化的体现。
此外,他们还对社会的绩效标准进行了祛魅。他们不再过分追求外界的肯定与证明,而是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满足和自我认同。这种心态的转变也反映出了一种更加理性、成熟的生活态度。
祛魅已成为年轻一代的心理现象和思考方式,代表了理性思潮的回归。这一趋势的出现也表明了年轻人正在以更加清醒、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而《祛魅》一书中的“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正在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
06 女性主义 / 心理

今年出现了几部引起广泛关注的「女性主义」电影。
2024年4月上映的电影《坠落的审判》展现了一个野心勃勃、以自我为中心、非常擅长“掠夺”的女性形象。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女性观,更重要的是,影片“颠倒”了夫妻关系。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在拥有我们传统认为的男性特征时所面临的什么样的判断和目光。这让我们怀疑我们过去所了解的女性特征是否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对女性压制和管教的结果?
同样,9月上映的《出走的决心》改编自一位50岁阿姨自驾旅行的真实故事。影片中展现的家庭女性的困境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在家庭中的窒息与束缚,以及被迫抹杀自己意志的悲痛与恐怖。
电影上映后,不少男士表示不解,看完后还不知道苏敏阿姨的丈夫哪里有问题。这也反映出我们社会对妇女权利和妇女生存困境的漠视。
年底上映的《好东西》,通过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个女性理想的关系模型。它是对影视中以往以男性思维主导的女性关系的颠覆,也是女性对理想关系的想象。尽管很多人批评这种想象不切实际,但它是有价值的,也是必要的。
这三部电影都是女导演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女性对男权社会思维模式的颠覆。她们也许无法为女性当下的困境提供最终的解决方案,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叙事中不断被忽视、压制甚至扭曲的女性真实的心理状态。07 多巴胺 / 内啡肽

WINNER PSYCHOTHERAPY
「多巴胺」,这一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早已在社交媒体上崭露头角。早在几年前,“多巴胺配色”“多巴胺穿搭”“多巴胺装修”等词汇便在网络中流传开来。
在普遍认知中,多巴胺是激发快乐的物质,它的存在让人们对美好事物心生向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24年开始,社会风气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人们开始倡导“远离多巴胺,靠近内啡肽”的生活理念。「内啡肽」,这种痛苦缓解神经递质,在我们面对挑战和压力时悄然分泌,为我们带来持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多巴胺与内啡肽的区别在于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多巴胺是一种奖励驱动的神经递质,它能够迅速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但这种快乐往往是短暂的。而内啡肽的分泌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能够为我们带来更为持久的幸福感。
为了激发内啡肽的分泌,人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如运动、冥想、培养兴趣爱好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从追求多巴胺的刺激到拥抱内啡肽的平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快乐方式的探索,而不变的是人们对快乐、满足感和幸福感的追求。
08 公园20分钟效应

在2024年,一种名为「公园20分钟效应」的疗愈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这一概念源自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一项研究,人们在自然环境中仅仅待上20分钟,便能够显著降低身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水平,使前额叶皮质得到必要的放松与休息。
这种心理疗愈方式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便能够在生活中轻易实践。
如今,年轻的上班族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新的释放空间——那就是选择到公园里小憩片刻、发呆放空、晒太阳或者观察周围人群。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心灵得以短暂的休息和恢复。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分享了如何最大化利用这20分钟的宝贵时间。这一趋势的兴起,反映出在经济压力之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并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这不仅是「多巴胺/内啡肽」时代下的一种表现,更是人们真正开始拥抱那些能带来精神愉悦的生活方式的“公园20分钟效应”。
09 班味

WINNER PSYCHOTHERAPY
「班味」这一词汇,源于小红书热搜“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会改变了”。
它捕捉了职场人的疲惫与无力感,象征着上班带来的身心状态变化。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常因身心状态与期待的精神饱满不相符,而出现这种"班味"。
这种疲惫感通常以素面朝天、黑眼圈和眼中疲惫的痕迹呈现,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外在的改变,更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人们通过自嘲的方式,用"班味"一词来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渴望。网友们以"班味十足""班味儿"等词语进行自我调侃,并衍生出"班味儿退散""班味清除计划"等话题。
尽管上班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但如何与"班味"共存,如何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如何减少上班带来的心理消耗,都是值得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只要有职场存在,"班味"的讨论和探索就会长久地持续下去。
10 拒绝上学门诊

随着精神科病房的满载以及门诊中小患者日趋低龄化,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群体正经历着一场无法忽视的心理健康危机。尤其在各地设立的「拒绝上学门诊」爆满的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家长们对孩子们心理健康的深深忧虑。
从学习困难到拒绝上学,儿童心理门诊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忽视。在单一的评价体系和匮乏的意义系统中,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心理问题变得愈发复杂。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家长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经由他们传递给孩子们,进一步反映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上。
如今开设的“拒绝上学门诊”,让更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孩子的行为可能不仅仅是单纯的抗拒上学,他们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是生病的信号。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开设更多的门诊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评价系统、教育体系和家庭文化。
只有当这些方面发生质的改变,我们才能真正地解决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否则,即使开设再多的门诊,也无法真正扭转这一趋势。
2024年即将画上句点,新的征程已然开启。愿我们在这个新的一年里能用心体验,用力奔跑,无论是风霜雪雨,还是阳光灿烂,让我们都能坚定地踏上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