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4月17日联合发布《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
在生活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刷着短视频笑得前仰后合,有人盯着购物车纠结下单,还有人在直播间疯狂点击抢购......
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担忧的真相——《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频繁网购和刷短视频正在悄然加剧抑郁风险。这个结论就像一面魔镜,照出了当代人在数字浪潮中的心理困境。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数字成瘾的“甜蜜陷阱”
小A是个典型的“网购女孩”,每天下班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刷购物APP。从口红到家居摆件,从健身器材到养生茶,购物车永远满满当当。但每次拆快递时的兴奋感,总是很快被空虚取代,“好像买什么都填补不了心里的洞。”
她的困惑,正是心理学中「消费补偿心理」的真实写照。
当现实中的压力无法排解,人们往往会通过购物获得短暂的掌控感,就像往伤口上撒糖,甜蜜的瞬间掩盖了疼痛,却让伤口越来越深。
短视频的“毒性”同样不容小觑。15岁的高中生小B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短视频APP。原本计划只看半小时,却常常刷到凌晨两点。“刷的时候觉得很开心,放下手机却更难过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多巴胺悖论」:短视频通过快速切换的画面和刺激的内容,不断激活大脑的奖励机制,就像给大脑注射兴奋剂。
但长期高剂量的刺激,会让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变得迟钝,最终导致“快乐阈值”不断升高,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快乐再也无法满足需求。
数据背后的心理密码
这份覆盖17万人的报告,用数据揭开了数字成瘾的真相:
◍ 网购成瘾者画像:女性、已婚未育、月收入5000-8000元的群体风险最高。她们往往将购物视为情感寄托,每一次点击都像是在对生活按下“确认键”。
◍ 短视频重度用户:青少年日均使用94分钟,大学生近3小时,成年职场人2小时17分钟。当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青少年抑郁风险飙升至42.1%,相当于每10个孩子中就有4个可能陷入情绪泥潭。
◍ 城乡差异:城市人群的焦虑风险比农村高 18%,这可能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和社交媒体的“内卷式”展示有关。
这些数字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报告同时发现,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人,抑郁风险降低16.5%;已婚人群因情感支持,抑郁风险最低。这提示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人际关系,才是对抗数字成瘾的“终极武器”。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破解数字依赖的“心理处方”
面对这场数字时代的心理危机,我们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救指南”:
1. 建立“数字斋戒”机制
◍ 时间管理:使用“番茄工作法”,每专注25分钟就休息5分钟,避免连续刷手机。
◍ 物理隔离:将手机放在客厅,卧室只保留传统闹钟。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睡眠质量可提升30%。
◍ 替代方案:用阅读、绘画、冥想等“慢节奏”活动替代刷视频,让大脑重新适应延迟满足。
2. 重塑消费认知
◍ 购物冷静期:将心仪商品加入收藏夹,48小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表明,这一方法能减少60%的冲动消费。
◍ 需求清单:购物前写下真正需要的物品,避免被直播间的“限时折扣”迷惑。
◍ 二手平台:通过闲鱼、转转等平台出售闲置物品,既能回血又能减少囤积。
3. 重建现实联结
◍ 家庭日:每周固定一天与家人一起做饭、散步,用真实互动替代虚拟社交。
◍ 兴趣社群:加入线下读书会、运动俱乐部,在志同道合的人群中寻找归属感。
◍ 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当情绪亮起红灯: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信号,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或嗜睡
◍ 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包括曾经热爱的活动
◍ 出现自伤或自杀的念头
2025年5月1日起,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将全面启用。这个简单易记的号码,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为每一个在情绪漩涡中挣扎的人提供温暖的支持。
此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心理机构:选择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深度疏导。
当刷视频和网购从放松方式变成情绪依赖,我们需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与数字世界的关系。
真正的幸福不在购物车的结算页面,也不在短视频的点赞数里,而是藏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里,藏在爱人的微笑中,藏在每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当下。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数字时代」就像一片充满诱惑的丛林,我们既是探险者也是被困者。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情绪困扰,请不要犹豫,立即寻求帮助。无论何时,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听你的心声。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主动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面对生活的开始。❤️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