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焦虑不是敌人,而是提醒我们正在认真对待人生的信号灯。 ”
清晨六点的书桌前,小A的手指反复摩挲着英语单词本的边缘。荧光笔在“abandon”这个词上留下了三道重叠的痕迹,却始终无法将它刻进记忆。
窗外的鸟叫突然变得震耳欲聋,她发现自己的呼吸开始急促,心脏像被无形的手攥紧。这种场景,正在无数个家庭的晨光中上演。
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90%的考生在考前一周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而重庆某调研更揭示26%的高三学生存在中重度焦虑。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小A一样在焦虑漩涡中挣扎的青春身影。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焦虑的双面镜像:
生理与心理的共振
「考前焦虑」本质上是人体应激系统的过度激活。
当大脑杏仁核识别到“考试”这一威胁信号时,下丘脑会立即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肾上腺素飙升导致心跳加速,皮质醇水平升高引发肌肉紧张,而血清素分泌减少则可能诱发情绪低落。
这种生理反应在进化中本是为了应对生存危机,但在现代考试场景中却可能演变为失控的风暴。
心理层面的焦虑则呈现出复杂的认知扭曲。广西12355青少年服务台曾接到一名初三学生的求助,他反复强调“考不到500分人生就完了”。
这种“灾难化思维”正是焦虑的典型表现——将考试结果与人生价值强行绑定,形成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焦虑可能导致海马体萎缩,影响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形成“越焦虑越学不好”的恶性循环。
02
身心同治的干预路径
1.认知重构:打破焦虑的思维囚笼
认知行为疗法(CBT)为破解焦虑提供了科学工具。通过「三问检验法」——“这是事实还是想象?”“这个想法有帮助吗?”“如果是朋友会怎么劝他?”—— 可以有效挑战负面思维。
例如,当学生出现“考砸就没前途”的想法时,引导其列举“考试失利后仍成功”的案例,用实证打破灾难化想象。
重新定义考试意义是另一个关键策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心理治疗师武雅娇建议,将考试视为“阶段性知识检测”而非“人生成败标准”。
2.身体调节:构建压力缓冲系统
生理放松技术是焦虑的天然拮抗剂。「4-7-8 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能激活副交感神经,迅速降低心率。
渐进性肌肉放松则通过 "紧张-放松" 循环,帮助身体识别压力与放松的差异。
「正念冥想」在青少年群体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海南某正念课程发现,每天10分钟的呼吸觉察练习,能提升学生专注力15%,同时降低焦虑水平23%。
这种“活在当下”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将注意力从未来的担忧拉回现实,从而减少焦虑的滋生。
3.系统支持:营造良性压力生态
「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璐洁医师强调,家长应避免“语言施压”,改用“过程性鼓励”。这种“非侵入式陪伴”能有效降低孩子的心理负担。
解放军总医院的武雅娇医生还建议,家长可以通过身体接触(如拍拍肩膀、拥抱)传递安全感,这种触觉安抚能激活大脑的催产素分泌,缓解焦虑情绪。
「学校系统」的干预同样关键。
“模拟考试法”通过还原考场环境、预设突发状况,帮助学生适应压力场景。这些系统性措施构建起“认知-行为-环境”的立体支持网络。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专业支持的温暖灯塔
当焦虑突破自我调节的阈值时,专业帮助成为必要选择。青少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支持:
◍ 热线咨询: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2025年5月1日起启用);
◍ 学校资源:全国90%的中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可预约个体或团体辅导;
◍ 专业机构:专业的心理机构可以提供及时且深度的心理咨询。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焦虑伴随持续失眠、自伤倾向或躯体化症状(如心悸、头痛)时,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这些信号可能提示焦虑症或其他精神心理疾病,需要及时的干预和调整。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因焦虑而颤抖的笔尖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当我们学会从生理与心理双重维度理解「焦虑」,用科学方法构建压力应对体系,那些曾让人窒息的紧张感,终将转化为成长的催化剂。
让每一次笔尖的颤动,都成为书写未来的坚定笔触。❤️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