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吃” 成了唯一的语言:进食障碍者的无声自白

2025-08-28 3
“我明明不饿,” 小棠把空袋子揉成一团,声音闷在掌心。“可我控制不住…… 胃撑得疼,心里却更空了。”

他们有的把自己饿到闭经,有的在深夜厕所里催吐到晕厥,有的抱着全家桶边哭边吃 

这些行为背后,藏着一句从未被听见的自白:“我太痛苦了,只能用身体替我说话。”


01

进食障碍不是“作”

   身体在替你喊救命


很多人以为进食障碍是“减肥失败” 或 “馋嘴”,

但在精神医学中,它是死亡率仅次于抑郁症的心理疾病

我曾接过一个神经性厌食的女孩,BMI 只有 15,

却每天对着镜子说 “我太胖了”;

也曾陪暴食障碍的来访者蹲在急诊室,为她被撑破的胃黏膜祈祷。

这些行为从来不是“选择”,而是情绪的溃堤口

·当学业压力把你逼到窒息,暴食是唯一能让你暂时“忘记” 焦虑的麻药;

·当父母永远只关心成绩厌食成了我可以掌控自己” 的最后挣扎

·当被伴侣贬低“胖得像猪”,催吐变成 “我还能变好” 的自我欺骗

就像小棠后来在沙盘里摆的那样:她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饼干人,周围围满了拿着尺子的“评委”:“他们说我不够好,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吃’掉,或者‘饿’掉。”

02

为什么用身体对抗世界?


1.社会的身材暴政
当明星用“锁骨放硬币”“A4 腰” 制造身材焦虑,当相亲市场把 “体重三位数” 等同于 “失败”,年轻人开始用 “控制食欲” 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的来访者小夏说:“我宁愿饿到晕倒,也不想被人说‘胖’:因为那意味着我连自己的身体都管不好。”

2.家庭的情感黑洞
许多进食障碍者的童年,都有一个看不见孩子情绪” 的家庭:母亲把“吃饭” 当控制工具(“吃完这碗饭才爱你”);父亲用“胖” 攻击孩子(“你再吃就没人要了”);父母永远在争吵,孩子用“不吃饭” 吸引关注

3.情绪的替罪羊
进食障碍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性进食”:焦虑时暴食(用食物麻痹神经);抑郁时厌食(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愤怒时催吐(把“无法表达的攻击性” 吐出来)。

03

被误解的求救信号


如果你身边有人出现这些迹象,请拉住 TA 的手:

行为异常:突然严格计算卡路里、偷偷躲在厕所吃东西、疯狂运动到受伤;

情绪崩溃:因体重波动大哭、用我不配吃饭” 惩罚自己、拒绝所有社交聚餐;

身体报警:脱发、月经紊乱、牙齿敏感(催吐导致胃酸侵蚀牙釉质)。

但更重要的是,别对 TA 说 :“你就是想太多”“饿几顿就好了”, 这些话就像往伤口上撒盐

真正的帮助,是告诉 TA:“我知道你很难,我们一起想办法。”

04

走出进食障碍,需要接住


先治疗身体,再疗愈心灵
ED 患者常伴随电解质紊乱器官衰竭,甚至猝死风险。

必须就医

内分泌科 / 消化科:纠正营养不良、治疗并发症;

精神科:通过药物稳定情绪(如抗抑郁药缓解暴食冲动)。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打破“瘦 = 好” 的执念,重建健康的进食模式;

家庭治疗:让父母学会“看见孩子的情绪” 而非 “纠正行为”;

艺术治疗通过绘画、舞蹈表达情绪,替代“用吃表达痛苦”。

社会支持:比“瘦” 更重要的是 “被爱”

如果您遇到心理困扰,我们的

 免费预咨询 

可以帮助您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