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即将开学,很多家里正上演着这样的场景:孩子不想起床、作业还没写完、情绪波动大……
暑假余额告急,看着孩子重新拿起书包、整理文具,咱们心里或许也跟着泛起些复杂的情绪 ——
既期待他们开启新学期,又隐隐担心他们能不能顺利适应。
其实,从家里松弛的节奏切换到学校规律的作息,对孩子来说不只是日程的改变,更是一次小小的 “心理搬家”。
这个过程里,他们可能会闹点小情绪、有点小抵触,而咱们的理解和恰当回应,就是帮他们平稳 “搬” 进新学期的 “温柔搬运工”。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先读懂孩子的情绪
哪些是正常反应,哪些需要多留意
开学前后,孩子有点小紧张、小烦躁,其实是很正常的。
就像咱们换了新环境也会不适应一样,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注意力不集中,偶尔闹脾气,或者提到上学就躲躲闪闪。
孩子可能不会直接说 “我紧张”,而是用身体不舒服来表达 ——
比如早上起来说头痛、肚子痛,或者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能会变得话少,对着作业发呆,或者偶尔抱怨 “上学好烦”。
这些反应大多会在一两周里慢慢缓解,咱们不用太着急。
但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多花点心思了:
◍ 孩子的坏情绪持续了超过两周,还是没好转;
◍ 吃饭睡觉变得很不规律,要么吃不下,要么睡得不安稳;
◍ 明明以前愿意聊学校的事,现在却绝口不提,甚至一提就哭;
◍ 或者说身体不舒服,但去医院检查又没发现问题。
这些信号不是 “孩子娇气”,可能是他们的心理压力已经超出了自己能调节的范围,需要咱们更用心地帮一把。
搭好 “过渡梯子”
从3个方面帮孩子平稳适应
◍ 空间上:别拒绝孩子的 “小依恋”
很多小学生开学时,会想把自己的小玩偶、旧毛巾放进书包,有的家长可能会说 “都上学了还带这些,太幼稚了”。
其实这些带着家里熟悉味道的小物件,在心理学上叫 “过渡性客体”,就像孩子揣在口袋里的 “小安全感”——
在陌生的教室里,摸一摸熟悉的玩偶,他们会觉得 “家里的温暖还在身边”,分离的焦虑也会少一点。
咱们不用强迫孩子丢掉这些 “小依恋”,反而可以帮他们找个方便携带的小袋子装起来,这不是纵容,是尊重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节奏。
◍ 时间上:慢慢调作息,别搞 “突击战”
假期里孩子睡得晚、起得晚,开学前突然让他们早睡早起,很容易引发抵触。
建议提前一周左右开始准备:比如今晚比昨晚早睡 20 分钟,明天早上也相应提前 20 分钟起床,慢慢靠近开学后的作息。
早上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帮孩子大脑清醒;晚上睡前半小时,别让他们看手机、电视,陪他们读会儿书、聊聊天,用温和的方式帮身体适应 “开学模式”。
这样比开学前一天突然 “一刀切” 调整,能少很多亲子矛盾。
◍ 心理上:多问 “你想怎么做”,少讲 “你该怎么做”
不管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都希望自己能 “说了算”。
对低年级孩子,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选喜欢的笔记本,哪怕放得有点乱也没关系 ——
这种 “我能自己做主” 的感觉,会让他们对开学少一点抵触;对高中生,别一上来就说 “开学了要收心”,可以坐下来跟他们平等聊聊:“咱们一起想想,怎么安排学习和休息会更舒服?”
少点说教,多点倾听,孩子才愿意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先稳住自己
咱们不焦虑,孩子才安心
有时候,孩子的紧张不是来自开学本身,而是来自家长的焦虑。
比如咱们反复说 “开学可别跟不上”,或者一边收拾孩子的东西,一边忍不住叹气,这些情绪都会悄悄传给孩子,让他们觉得 “开学真的好可怕”。
咱们可以试试给自己建个 “情绪小角落”:
每天花 10 分钟坐下来,问问自己 “我现在担心的是孩子真的有困难,还是我自己想多了?” 要是心里的焦虑太多,就设定一个 “担忧时间”——
比如每天晚上 7 点到 7 点 10 分,专门用来想这些担心的事,其他时间就告诉自己 “先把这事放一放,等‘担忧时间’再想”。
跟孩子说话时,用 “我注意到” 代替指责,比如 “妈妈注意到你最近睡得有点晚,担心你开学后上课没精神”,而不是 “你怎么天天熬夜,一点都不考虑开学!”
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跟着安心。
写在最后
其实陪孩子度过开学季,咱们不用逼自己做 “完美家长”。
你可能会有忍不住焦虑的时候,也可能试过一些方法却没立刻见效 —— 这些都没关系。
孩子需要的从不是 “无所不能的父母”,而是 “愿意陪他慢慢适应的人”。
不用盯着 “马上适应” 的结果,也不用因为孩子偶尔的退缩而自责。
当他说 “不想上学” 时,先蹲下来听他把话说完;当他作息调整得慢时,多给一天耐心;当你自己也慌了时,允许自己先深呼吸一会儿。
开学季的过渡,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咱们和TA一起 “慢慢走” 的过程。
等这段日子过去,你会发现,不仅孩子适应了新学期,你们之间也多了一份 “懂彼此” 的默契 —— 这或许是开学季给咱们最珍贵的礼物。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多数孩子能在父母的支持下顺利度过开学适应期,但当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 情绪问题持续超过三周且无改善趋势;
◍ 孩子出现明显的行为改变,如拒绝上学、自伤倾向;
◍ 家庭支持尝试后仍无效果;
◍ 孩子的痛苦程度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很多家长觉得 “找心理咨询就是孩子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心理咨询更像 “情绪教练”,帮孩子学会怎么管理紧张、怎么应对压力,就像刚开始学骑车时需要人扶一把一样。
新学期的开始,不只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 “如何面对变化” 的好机会。❤️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