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满减叠券” 的弹窗不断跳出,当直播间的 “秒杀倒计时” 敲打着神经,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只想买刚需的日用品,却在焦虑中凑单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明明说好 “理性消费”,却在情绪低落时忍不住下单,付款后短暂的快感,很快被自责、焦虑的情绪淹没。
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双十一的 “消费套路”;但对被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困扰的群体而言,这种 “越买越贵” 的失控,从来不是 “意志力薄弱” 那么简单。促销设计里的 “掌控感”“即时满足”“稀缺刺激”,恰好精准击中了情绪障碍者的心理软肋 —— 焦虑需要一个出口,低落渴望一点快感,情绪波动难以抵御冲动,而这些未被看见的情绪需求,都在这场消费狂欢中被悄悄放大、利用。
那些 “忍不住” 的下单背后,藏着怎样的情绪密码?又该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不被消费裹挟?
01
丨 焦虑:用 “可控的购物” 对抗 “失控的生活”
焦虑的核心困扰是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和 “失控感”,而双十一的促销设计,恰好提供了一种 “虚假的掌控感”,却悄悄推向超支深渊。
1. 满减规则:把 “算优惠” 变成 “缓解焦虑的抓手”
双十一的 “跨店满减”“叠券立减” 看似复杂,却能让焦虑症患者找到 “专注的焦点”:反复计算凑单金额、核对优惠力度、规划购物清单,这个过程能暂时转移对生活压力的担忧 ——“至少我能掌控怎么买最省钱”。
但这种 “掌控感” 是短暂且虚假的。为了凑齐满减档位,会不断加购非刚需品:本来只想买 200 元的日用品,为了 “满 300 减 50”,硬凑 100 元的闲置商品;接着又被 “满 1000 减 200” 吸引,继续加购,直到预算翻倍。“凑满减” 不再是省钱技巧,而是缓解焦虑的 “仪式”,哪怕多花了钱,只要 “算对了优惠”,就能获得短暂的情绪安抚。
2. 囤货行为:用 “囤积” 抵御 “未来的不确定”
焦虑症患者对 “匮乏” 的恐惧远高于常人,而双十一的 “全年最低价”“错过等一年”,恰好放大了这种恐惧。会下意识地囤积大量商品:洗衣液囤够一年的量、纸巾堆成小山、护肤品买够三季的用量 —— 不是因为当下需要,而是为了抵御 “未来可能涨价”“以后买不到” 的不确定感。
这种 “囤积式消费” 本质是 “焦虑转移”:把对工作、人际关系的焦虑,转化为 “多囤点东西才安心” 的执念。但往往囤到最后,很多商品过期变质,钱花出去了,焦虑却没真正缓解,反而因为超支产生新的心理负担。
02
丨抑郁:用 “购物的快感” 填补 “情绪的空洞”
抑郁常陷入 “快感缺失” 的困境 —— 对日常事物提不起兴趣,内心空洞无措。而双十一的 “即时满足” 套路,能短暂填补这份空洞,却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越买越贵。
1. 即时奖励设计:精准击中 “快感渴求”
双十一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制造 “即时快感”:点击 “领券成功” 的弹窗、下单后 “省钱成功” 的提示、快递上门的期待,这些都能触发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久违的愉悦感。
这种快感极具诱惑力,为了重复这种愉悦,会不断刷新购物软件、加购商品、下单付款 —— 哪怕商品并非必需。比如看到直播间 9.9 元的小饰品、19.9 元的零食,明明用不上,也会下单 “尝尝鲜”;看到 “买一送一”,就忍不住囤货,只为了享受 “买到就是赚到” 的短暂快乐。可快感褪去后,内心的空洞会再次浮现,于是又陷入 “下单 - 快乐 - 空虚 - 再下单” 的循环,总花费自然越来越高。
2. 补偿性消费:用 “买东西” 犒劳 “受苦的自己”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低自尊、自我否定的认知,会觉得 “自己活得太辛苦”,而双十一的促销,给了一个 “补偿自己” 的理由:“平时省吃俭用,趁着打折买件好的,犒劳一下自己”。
这种 “补偿心理” 会突破消费底线:平时舍不得买的大牌护肤品、觊觎已久的数码产品,都借着 “打折” 的名义下单;甚至会觉得 “多买一点,才能证明自己值得被善待”。但这种补偿性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极其短暂,当新鲜感褪去,自我否定的情绪会卷土重来,甚至因为超支产生 “我又做错了” 的自责,陷入更严重的情绪内耗。
03
丨双相情感障碍:躁期冲动与郁期渴求的双重裹挟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在 “躁期” 和 “郁期” 间摇摆,而双十一的消费套路,恰好能同时击中两个阶段的情绪弱点,让他们的消费彻底失控。
1. 躁期:多巴胺狂欢与 “夸大自我” 的叠加
躁期时,患者大脑多巴胺分泌异常,对即时奖励异常敏感,且常伴有 “自我膨胀”“漠视后果” 的特质:直播间的 “秒杀倒计时”“限量库存”,会触发 “竞争欲”——“别人抢得到,我也能”,抢到商品的瞬间,会产生 “我掌控了机会” 的夸大感,于是疯狂下单,哪怕商品堆成山也停不下来;满减规则的 “档位升级”,会被当成 “能力的证明”—— 从 “满 300 减 50” 到 “满 2000 减 500”,凑单金额越来越高,沉浸在 “我能省更多钱” 的错觉里,完全漠视超支带来的经济压力。
2. 郁期:用消费逃避 “情绪低谷”
郁期时,陷入低落、无助,而购物成为逃避现实的 “出口”:不断浏览购物软件、加购商品,能暂时脱离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的负面情绪;收到快递、拆开包裹的过程,能带来短暂的期待感和愉悦感,成为郁期里为数不多的 “情绪亮点”。快递拆完后,低落情绪会再次袭来,于是又通过下单新的商品寻求慰藉,形成 “越抑郁越买,越买越超支” 的循环。
04
丨情绪障碍群体:如何跳出 “情绪 - 消费” 的捆绑陷阱?
双十一的狂欢终会落幕,堆积的快递会被一一拆开,但情绪的探索与成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温柔旅程。
如果你曾在消费失控后陷入自责,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 “情绪不好就购物” 的循环里挣扎,请一定记得:这不是你的错。情绪障碍带来的冲动、焦虑与低落,本就是需要被理解、被接纳的心理状态,而那些消费套路,不过是恰好利用了这些暂时的 “软肋”。
你可以试着用 “刚需清单”“冷静期” 这些小方法给自己缓冲,也可以允许自己偶尔 “踩坑”—— 接纳不完美,本就是心理成熟的一部分。但如果这种 “情绪 - 消费” 的循环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让你陷入持续的焦虑、自责,或是感到无力挣脱,不妨试试心理咨询的支持。
心理咨询从来不是 “有严重心理问题” 才需要的选择,它更像一个温柔的 “情绪树洞”:在这里,你可以安全地梳理自己的情绪,理解那些 “忍不住” 背后的深层需求,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找到更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而不是依赖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我们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与情绪相处的能力,只是有时需要一点专业的陪伴与引导。愿你在每一次消费中都能守住本心,在每一段情绪旅程里都能看见自己 —— 毕竟,真正的安宁,从来不是来自堆积的商品,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与自洽。
如果你想聊聊自己的情绪与消费故事,或是想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我们始终在这里,以专业、温柔的姿态,陪你一起成长。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