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童年时期未能被父母真正看见、接纳和理解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发现自己不断寻找某种“替代品”,试图填补内心深处的空缺。
孩子在展示自己引以为豪的作品时,只得到父母敷衍的一瞥;当他哭泣时,被告诉“要坚强”;当他害怕时,被训斥“没出息”。
这个孩子学会的信念是:真实的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必须成为另一个人才能获得爱和关注。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各种替代性寻求:
NO.1 亲密关系中的“替代性接纳”
许多人不断寻找能够“完全接纳自己”的伴侣,期待对方给予童年缺失的无条件爱和关注。
这种关系常常一开始充满激情,但随着时间推移,对方一旦表现出不完美,就会感到极度失望。
这种模式可能导致频繁更换伴侣,或者陷入不健康的关系依赖中。实际上,我们寻找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那种被完全接纳的感觉。
NO.2 物质与成就的“替代性确认”
有些人转向物质、成就或地位,试图通过这些外部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购物成瘾、工作狂、不断追求完美,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心声:“这样够好了吗?现在值得被爱了吗?”
然而外在成就带来的满足感转瞬即逝,需要不断重复验证,就像不断往漏水的容器里倒水,永远填不满。
NO.3 身份与角色的“替代性认同”
还有一些人可能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身份、信仰甚至人格特质,试图找到那个“应该成为”的人。
他们像变色龙一样适应环境,却在这个过程中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这些寻找“替代品”的行为,本质上都是试图完成童年未完成的课题:获得重要他人的接纳和认可。遗憾的是,外在的替代品永远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缺。
01
丨常见心理问题表现
焦虑型依恋与关系依赖
成年后,这些早期经历可能表现为明显的焦虑型依恋风格。在亲密关系中,他们可能过度敏感于伴侣的一举一动,害怕被抛弃,需要持续的确认为 reassurance。
有些人甚至会发展成“关系成瘾”,不断寻求新的关系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却难以维持长久的亲密连接。
低自尊与自我价值感缺失
童年缺乏接纳的孩子往往内化了“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
这种低自尊可能表现为冒名顶顶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即使取得成就也归因于运气或外部因素;或是 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通过不断追求完美来补偿内心的不足感。
情绪调节困难与抑郁倾向
由于早期缺乏情绪被接纳和疏导的经验,这些人可能在成年后出现情绪调节困难。
有些人表现为情绪压抑和情感麻木,难以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有些人则可能情绪波动剧烈,或者陷入持续的低落情绪,甚至发展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物质与行为成瘾
为逃避内心的痛苦和空虚感,一些人可能转向物质滥用,如酒精、药物依赖,或行为成瘾如购物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等。
这些成瘾行为本质上是试图用外在物质或行为来填补内在的情感空缺。
人际关系困扰
在社交场合,这些人可能表现出过度讨好(people-pleasing)模式,通过不断满足他人来获取认可;或者相反,表现出回避型社交模式,害怕被拒绝而选择孤立自己。
这两种模式都源于早期被接纳体验的缺失。
02
丨走出替代性寻求的循环
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处于这些模式中,是改变的第一步。以下方式可能会有所帮助:
提高自我觉察
尝试识别自己在什么情境下会特别渴望外部认可,什么时候会感到强烈的“不满足感”。记录这些时刻和对应的情绪,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模式。
挑战核心信念
有意识地挑战“我不够好”的核心信念。可以尝试列出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即使感觉“不真实”也要坚持练习,逐步重建自我价值感。
建立健康的情感调节方式
学习识别和命名情绪,尝试通过正念、冥想或写作等方式健康地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逃避。
尝试渐进式暴露
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逐渐展示真实的自己。可以从小的自我暴露开始,如表达一个简单的偏好或意见,逐步建立对真实自我被接纳的信心。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因为那些模式已经伴随多年,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陷入这些模式中难以自拔,或许可以尝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心理咨询不是“治疗有病的人”,而是为想要成长的人提供专业陪伴和支持。
没有被好好接纳过的孩子
内心始终有一个空缺
但这个空缺不一定需要寻找替代品来填补,我们可以学习直接滋养自己,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可以在安全的关系中重新成长。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