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访者接受咨询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有改善情况的意愿。
在心理咨询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到这样的咨询预约:
电话那头的人语气急切,说明自己并非有咨询需求,而是家人存在“问题”,希望咨询师助理能帮忙“搞定”家人 ——
让叛逆的孩子听话,让固执的老人接受建议,让抑郁的伴侣重新振作 ......
面对这样的请求,我们往往需要先澄清一个核心事实:
心理咨询无法像修理机器那样“搞定”任何人,其效果的基石,始终是来访者自身的改变意愿。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咨询的核心前提:
自愿是改变的“启动键”
心理学中有个基本共识:任何心理层面的改变,都必须以个体的自主意愿为前提。
这就像植物生长需要自身的生命力,外在的阳光雨露再充足,若种子本身没有萌发的意愿,也无法长成幼苗。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咨询师运用专业方法,陪伴来访者探索内心、调整认知、改善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来访者“主动参与-投入思考”,绝非咨询师单方面的“灌输”或“改造”。
从咨询伦理的角度来看,尊重来访者的自主性是首要原则。
无论是青少年、老人还是成年人,每个个体都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接受心理帮助,这种权利的尊重本身就是心理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人被迫走进咨询室时,他首先感受到的不是被理解,而是自主权被剥夺”,这种抵触情绪会直接关闭内心的“接纳通道”,让后续的咨询工作难以开展。
现实中,这种“被动咨询”的场景并不少见:
◍ 家长认为孩子叛逆、厌学需要咨询,便强行带孩子前来;
◍ 成年子女觉得老人过度焦虑、固执己见,硬拉着老人走进咨询室;
◍ 伴侣一方觉得另一方情绪低落、沟通不畅,试图通过咨询“纠正”对方。
这些场景的共性,都是将咨询视为解决他人问题的“工具”,却忽略了来访者自身的意愿才是改变的关键。
被动来访的三重困境:
为何“硬灌”的咨询难起效
当来访者带着“被逼迫”的心态进入咨询室,往往会陷入三重困境,让咨询效果大打折扣。
◍ 信任缺失
咨询关系的建立以信任为基础,来访者只有相信咨询师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才愿意敞开心扉。
而被动来访的人会天然认为,咨询师是“家人请来的帮手”,是来“说服自己”“挑自己毛病”的,这种预设会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愿暴露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即便表面上配合对话,也只是敷衍了事,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
◍ 动力匮乏
心理改变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需要面对自身的不足、矛盾甚至创伤。
主动求助的来访者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动力,愿意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探索内心、尝试改变。
而被动来访的人缺乏这种内在动力,他们可能觉得“我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家人”,咨询对他们而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完成家人布置的任务”,自然不会主动投入精力去改变。
◍ 对抗性姿态
有些被动来访的人会将咨询室变成“证明家人错误”的战场。
他们会刻意强调自己的行为合理,反复诉说家人的不理解、不尊重,甚至通过否定咨询师的建议来间接否定家人的“安排”。
此时,咨询的焦点从“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偏移为“争论谁对谁错”,咨询师即便有专业的方法,也难以在对抗的氛围中发挥作用。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咨询师的边界:
不做“拯救者”,只做“引导者”
面对家人的“求助”,咨询师为何不能直接“搞定”来访者?这涉及到心理咨询的专业边界和角色定位。
咨询师的核心职责是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实现自我成长,而非充当“家人的代理人”,更不是解决家庭矛盾的“法官”。
专业的咨询师会始终保持中立的角色,不会偏袒求助的家人,也不会强迫来访者改变。
当遇到被动来访的情况时,咨询师通常会先与来访者坦诚沟通,说明咨询的原则和意义,告知对方“咨询是自愿的,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人可以强迫你”。
这种对自主性的尊重,反而可能让来访者放下部分戒备,愿意尝试了解咨询的真正目的。
若来访者明确表示不愿参与咨询,咨询师会转而与求助的家人沟通,帮助其理解来访者的抵触情绪,分析家人在互动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家人调整与来访者的沟通方式。
有时,家人的改变会间接影响来访者的态度,让其后续主动产生咨询的意愿——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动力,远比外在强迫更有效。
同时,咨询师的边界也是对咨询效果的保障。
心理咨询的过程需要来访者主动探索内心,若咨询师强行介入,即便短期内让来访者做出了表面的改变,也无法解决深层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加剧来访者的抵触情绪,破坏其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家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安排者”到“支持者”
家人希望帮助身边的人走出心理困境,这种初衷值得肯定,但错误的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与其试图通过咨询师“搞定”家人,不如转变角色,成为来访者愿意求助的“支持者”。
◍ 首先是学会“观察”而非“评判”
家人往往容易看到来访者的“问题行为”,比如孩子厌学、老人固执,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
孩子可能是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老人可能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通过固执维持掌控感。
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其感受,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的命令式语言,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 其次是“邀请”而非“强迫”
当发现家人可能需要心理帮助时,家人可以坦诚地表达关心,比如:
“我发现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如果不想和我说,我们可以去试试心理咨询。”
将选择权交给对方,让其感受到自己的自主性没有被剥夺,反而更有可能接受建议。
◍ 最后是“陪伴”而非“干预”
如果家人愿意尝试咨询,家人可以给予必要的支持,比如陪同前往咨询室、提供交通便利,但不要过度追问咨询内容 ——
保密是咨询的核心原则,过度干预会破坏咨询关系。
即便家人暂时不愿咨询,家人的耐心陪伴、积极倾听,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能为其后续的改变奠定基础。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写在最后
「心理咨询」从来不是“搞定”他人的工具,而是一场以自愿为前提的自我探索之旅。
咨询师的作用,是在来访者愿意改变的前提下,提供专业的引导和支持;而家人的作用,是用尊重和理解,为来访者的改变创造温暖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只是有时会陷入困境,需要一点外力的帮助。
但这种帮助的前提,永远是对个体自主性的尊重。
当家人不再执着于“搞定”对方,而是学会倾听和支持;当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主动迈出求助的脚步,心理咨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改变自然发生。
温纳推荐
如果你正为家人的心理状态担忧,或是自身被情绪、关系困扰,不妨放下 “改变他人” 的执念,以尊重为前提走近心理咨询。
它不是强迫他人改变的工具,而是为主动寻求帮助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
无论是你想梳理与家人的互动模式,还是希望为有困扰的家人搭建支持桥梁,咨询师都会以中立、温和的态度,陪你理清思路 ——
既不替代他人做决定,也不强迫改变发生,而是帮助你学会倾听与理解,或为愿意求助的人提供专业陪伴。❤️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