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心脏疼、喘不上气,跑了好几家医院,心电图、心脏彩超都做了,医生说没事。”
“我整天头晕,脖子僵硬,以为是颈椎病,但理疗、按摩都试了,效果就是不好。”
“肠胃总是不舒服,不是腹泻就是便秘,消化科医生说我这是‘肠易激’,但药吃了总反复。”
这种情况,很可能不是单纯的身体疾病,而是一种被称为 “焦虑症躯体化” 的心理生理现象。
01
丨什么是焦虑症躯体化?身体替心理“喊救命”
简单来说,躯体化是指一个人将心理上的痛苦、压力和冲突,转换为了身体上的症状,并以此来表达和求助。它并不是“装病”,而是真实存在的身体感受。
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情绪,尤其是焦虑和恐惧,就像一股巨大的能量。当这股能量在心理层面无法被识别、理解和表达时(比如,我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很焦虑,或者不愿承认),它就会寻找一个突破口。而身体,往往就成了最直接的“泄洪通道”。
大脑中的情绪中枢(尤其是杏仁核)过度警觉,不断向身体发出“危险!”的警报。这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真实的生理反应。这就是躯体化。
02
丨焦虑是如何“攻击”我们身体的?
焦虑症躯体化的症状五花八门,几乎可以模仿任何身体疾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心血管系统: 心慌、心悸、心跳过快或感觉漏跳、胸口闷痛、血压波动。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被误以为是心脏病。
呼吸系统: 胸闷、呼吸困难、感觉吸不进气、不自主地大口喘气或叹气,甚至因过度换气导致手脚发麻、头晕。
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耳鸣、视觉模糊、手脚麻木或刺痛感、身上有游走性的疼痛或蚁行感。
消化系统: 喉咙异物感(癔球症)、恶心、呕吐、胃痛、胃胀、腹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是典型代表)。
肌肉骨骼系统: 肌肉紧张、酸痛,特别是肩颈和背部肌肉、全身乏力、颤抖、四肢发软。
其他: 出冷汗、忽冷忽热、尿频、失眠、早醒、持续性疲劳感。
这些症状是真实存在的,感受到的痛苦也是百分之百真实的。绝非“你想多了”或“你太矫情”。
03
丨背后的科学机制:大脑与身体的“错误警报”
从进化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古老的“战或逃”反应。当我们的祖先面对野兽时,大脑会立刻让身体进入战斗准备:
心跳加速、呼吸加快 → 为肌肉输送更多氧气。
血液流向四肢 → 准备战斗或逃跑,导致手脚冰冷、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头晕)。
肌肉紧张 → 准备发力。
消化活动抑制 → 节省能量,用于应对危险,从而引起肠胃不适。
在现代社会,deadlines、财务压力、人际冲突等化身为“现代野兽”,持续不断地激活我们这套古老的防御系统。当警报系统被错误、频繁地拉响,身体长期处于高度备战状态,那些本该是暂时的应激反应,就变成了持续的躯体症状。
04
丨我该如何应对?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家人正被躯体化症状困扰,请参考以下步骤:
第一步:排除器质性病变。
这是首要且必要的一步。请务必先前往正规医院相应科室(如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等)进行全面检查。如果医生明确告知“您的身体没有器质性问题”,或者问题程度远不如您感受到的严重,那么,您就需要考虑焦虑症躯体化的可能性。
第二步:寻求心理健康专业支持。
当身体疾病被排除后,请勇敢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或精神心理科。
心理咨询/治疗: 这是治本的关键。咨询师会通过:
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您识别和改变那些引发焦虑的灾难化思维(比如“心跳快就是心脏病发作”),从根源上降低焦虑水平。
正念与放松训练: 教会您如何有意识地放松身体,打破“焦虑-身体紧张-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心理动力学治疗: 探索症状背后可能存在的、未被觉察的深层心理冲突。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 学习与不适的症状共存,而不是苦苦抗争,并带着症状去追求有价值的生活。
精神科医生: 如果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精神科医生可能会建议短期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药物能有效调节大脑内失衡的神经递质,快速缓解症状,为心理治疗创造空间。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往往是应对中重度焦虑最有效的方式。
第三步:自我关怀与生活方式调整。
认识它,接纳它: 了解躯体化是焦虑的一种表现,本身就能极大地缓解恐惧。告诉自己:“我知道你了,你是焦虑来了,不是我的身体要垮了。”
规律运动: 特别是慢跑、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能帮助消耗掉因焦虑而产生的多余能量,促进内啡肽分泌,是天然的“抗焦虑药”。
练习腹式呼吸: 当你感到心慌气短时,尝试缓慢深长的腹式呼吸,能直接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身体“刹车”,从警报状态中平静下来。
其实那些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慌,那些查不出病因的失眠、胃痛、乏力,从来都不是身体在 “矫情”,而是焦虑情绪找不到出口时,悄悄借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我们总以为 “生病” 就是身体出了问题,却忘了情绪也会 “藏” 进肌肉、血管、神经里 —— 当焦虑被压抑、压力无处安放,身体就成了情绪的 “容器”,用一次次不适提醒你:“我累了,我需要被看见,我需要被好好照顾。”
接纳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但如果这些躯体症状已经反复困扰你很久,影响到了日常工作、睡眠或人际关系,甚至让你陷入 “越难受越焦虑,越焦虑越难受” 的循环,也不用独自硬扛。
心理咨询从来不是 “有严重心理问题” 才需要的选择,它更像一个专业的 “情绪梳理者”—— 陪你一起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梳理那些被压抑的焦虑,找到情绪与躯体反应的关联,帮你搭建更健康的情绪出口。就像有人陪你一起拨开 “躯体不适” 的迷雾,让你既能理解自己的身体,也能从容安放内心的压力。
『 免费预咨询 』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会有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及时联系您👀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