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我们常常说 「共情」,却又总是对这个概念感到模模糊糊,那到底什么是共情呢?
亚瑟 · 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对共情作出这样的定义——
“共情,就是那种能看透别人的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们想法、感受他们的情绪的能力。”
通俗地说,共情就是换位思考和情感共鸣。
PART.01
什么时候需要共情?
当我们的朋友展现出他们的脆弱和痛苦时,我们首先会察觉到他们无法独自面对内心的不安。尤其是在职场上受到委屈之后,这样的情感会变得更加沉重。此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向我们倾诉,期望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共情。
在面对这样的情境时,我们的共情和接纳是他们急需的慰藉。我们应当尽力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他们的情绪被我们看见和接纳。
这种情感的共鸣能够使朋友感受到安慰,帮助他们在痛苦的海洋中找到暂时的避风港。这种情感的支持往往会促使他们更快地走出负面的情绪。
然而,如果我们发现朋友持续地向我们倾诉、不断地表达脆弱,但并未见其采取积极的改变或行动,我们就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我们的共情了。
如果过度地沉浸在别人的痛苦中,而不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能不是真正的帮助,反而可能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觉得可以不用对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适当地提醒他们,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责。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我理解你的感受,但你也需要明白,你的情绪和生活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
PART.02
小心“过度共情”?
当我们面对一个身处困境的朋友时,自然会产生深深的共鸣与关切,希望能为对方分忧解难。但是,有时我们会过度陷入对方的痛苦中,将责任承担在自己的肩上,并努力想要为对方解决问题。这并非是错误的,但有时我们可能会因此陷入一种「过度共情」的误区。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过度共情并不总是好事。尽管我们对朋友的关切是真诚的,但当这种关心转化成了承担过重的责任和义务时,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伤害。我们在共情时往往不仅分享着朋友的情感负担,还可能因为想要解决所有问题而消耗掉自己的能量。这可能导致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1.过度共情别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心理治疗师Eisner曾指出,共情容易使我们背负不必要的责任。当我们的朋友面临困难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所有的责任。
例如,当我们的闺蜜失恋时,我们可能会想要帮助她走出失恋的痛苦。然而,她能否走出失恋的阴影,实际上更多地取决于她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她支持、鼓励和倾听,但真正的改变需要她自己来决定和实现。
同时,科学研究表明,长期过度共情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生物学家Brothers的研究发现,共情会激活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这是我们情绪反应的中心。虽然这种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但长期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可能会对我们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降低我们对慢性病的抵抗力。
2.没有我的帮助,对方真的不行么?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朋友,ta有能力和资源去面对自己的挑战和困难。支持他们的过程中不应仅限于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人们通常会低估了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潜力和能力。
在面临困难时,除了我们的支持和鼓励,他们的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而且要明白:无论有没有我们的帮助,时间总会推进,朋友可能也在努力找到走出困境的方式。
PART.03
什么才是起到好处的共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朋友向我们诉苦的情况。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想要共情而感到烦躁,甚至有时会不自觉地卷入他人的痛苦中,这反而可能使我们无法有效地帮助他们。以下是一些解决的小措施,既能帮到对方,又不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首先,要认识到在倾听过程中,我们不必过度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过度关注对方的痛苦,可能会导致我们自身产生负面的情绪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对方或是不想提供帮助。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倾听时开始感到烦躁时,应该学会转变思维。尝试去理解并感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而不需要承担全部的痛苦和困扰。要尽可能地关注他们的需要,然后询问他们对于现在的困境的看法,试图以开放、耐心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朋友需要宣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提供不卷入痛苦的倾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如果他们想表达观点或建议,我们可以询问他们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如果他们想哭,我们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递上纸巾,用行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当你发现自己过度共情时,就会产生无尽的倦怠感,它就像你的 “情绪闹钟”,在提醒你:你的共情额度已经用完了。
这时候,停止共情,让注意力回归自己,不代表自私,而是为你健康着想的最好选择。
也请相信一个成年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可以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不必时刻都善解人意。
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被教育,“善解人意” 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因此,在很多关系里,我们都习惯于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哪怕自己已经筋疲力尽,都无法停止共情他人,甚至会为此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太过自私。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知道:那些你以为的 “自私”,其实只是一种过度共情带来的倦怠感。
如果你现在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尝试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将耐心倾听你的烦恼,帮助你梳理困扰的根源。在这里,你将获得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空间,让你得以疗愈,重新找到内心的平静并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