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挂了电话以后,我感觉特别迷茫。
这些年来,每次和爸妈通话完我都会觉得心情特别低落,不管一开始是跟他们说的什么,不管我做的好或者不好,只要他们心中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挨一顿的训。
说我这个不如xx,那个不如xxx,然后我做出一点进步吧他们又开始打击我,这让我真的巨难受,就感觉,不管我怎么做他们都是觉得我不好,特别难过。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话了,反正不管说到什么都是一顿骂。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呐?"——小A
为什么有些家长似乎从来都不会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脑海中冒出来的唯一一个答案就是:因为他们不会。
这里的「不会」其实有很多的无奈,不是不想,是想但是不会。
共情
考虑孩子的感受,或者说考虑别人的感受需要什么?
1. 共情的能力
共情,本质上就是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他人的感受。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是那个人,我们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这种能力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
2. 共情vs同情
共情和同情虽然都是对他人情感的反应,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共情是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情感,仿佛我们与他人站在同一个战线上,共同经历着同样的情感体验。这种共鸣让人感到被理解和陪伴。
而同情则更多地表现为我们对他人不幸的关切和不安,但并不一定能够真正体验到他人的情感。这种不平等的感觉,让被同情的人可能会感到距离和孤独。
3. 先天vs后天
共情的能力,虽然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我们天生就具有感受和情感的共同性,这是人类共情能力的基础。
然而,共情能力的高低,却受到后天环境、经历和教育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观察和体验来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让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什么影响了共情能力
1. 对自己情绪和感受的觉察能力
共情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感受和情绪的感知力和觉察力。这种觉察和感受首先从自己开始,也就是能够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且能够很好的命名和敏锐的觉察到。首先能够理解自己才是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的基础。
2. 成长过程中被良好的镜映
被良好的镜映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营养。想象一个小婴儿,他的情绪和感受能够得到母亲的及时回应,无论是笑还是哭,都能得到母亲的关注和反馈。这种回应与孩子的感受保持一致,就像是一面镜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被看见的,是被回应的。这样的经历让孩子知道,他的情感是值得被关注和理解的,从而培养了他对情绪的觉察和表达能力。
相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未得到过这样的回应,他的情绪和感受可能从未被真正地理解和接纳。这可能导致他在未来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变得不那么敏感,甚至可能回避或批评他人的情感表达。
3. 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曾经被允许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情感表达是被允许的,是被接纳的,那么TA长大后将更有可能对情感有接纳性和理解。然而,如果孩子的情感表达在成长过程中被禁止或被忽视,TA可能会对情感产生回避或批评的态度,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
简而言之,就是这个人能够很好的觉察情绪和感受,有很好的感受表达能力,也能够接纳感受。看到了么,这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专业训练过,这种共情能力很难得。
父母的成长背景
那么回到问题上,为什么大部分父母不会呢?
1. 时代背景
假设目前网络的主力军是80、90、00后,那么他们的父母对应的是50、60和70后。
父辈们的成长年代,相较于我们现今的和平与富裕,那是一个物质资源相对稀缺、环境严峻的时期。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贫穷和饥饿的父母来说,他们的成长经历可能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填饱肚子成为他们生活中唯一迫切的需求,他们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未曾被充分关注到感受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他们在情感上的教育和发展受到限制,可能也未曾被教过如何表达和体会共情。
2. 为什么会影响我们?
其实,不止影响我们,还可能影响很多代,这就是代际传承。
在许多家庭中,爱和理解并未得到充分的滋养。由于父辈们自己可能也未曾得到充足的爱和情感支持,他们可能在无意识中难以给予孩子同样的情感支持。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和空缺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情感交流方式。因此,即使他们想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和共情,也可能因为内心的空缺而无法充分表达和体验。
电影《心灵捕手》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
其实说的就是你或者你的父母可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你的头脑武装了各种知识,可是如果你的内心如果不曾体验过,你也一样无法理解和感知,更别提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3. 父母的原生家庭
父母们的原生家庭环境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祖辈们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种种都可能被传承至下一代。然而,这种传承并不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包含了一些负面的情感和沟通模式。因此,理解父母的原生家庭背景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养方式对于理解他们为何不能共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你自己的原生家庭的话,你会走入一种怨天尤人的情绪中,可是能不能放远一点你的目光,看看你的父母们又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原生家庭呢?他们所得到的和他们所给你的又都是什么?他们有没有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基础上进步了一点点?
是不是这样纵向着看待他们给予你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才更公平一点?如果横向比较,甚至跟我们这一代比较,是不是稍微对他们有些不公平呢?
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和我们的感受,因此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我们幸福一点,下下代会更加幸福。
1. 学着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吧
我们必须要理解,高等学历和高等教育并不等同于内心的被爱和被接纳的体验。书本上的知识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内心的体验却是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这种内心的体验需要我们亲自去体验,去感受被爱、被接纳、甚至被欣赏的感觉。
这种体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我们自己内心体验过被爱和被接纳的感觉,我们才能自然地传承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去接纳自己,这对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 只有你内心体验过,你才能自然的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过去的我不明白,为何有些家长会以一种空洞的方式鼓励孩子,直到我亲身感受到来自内心的欣赏和夸赞。这种感受是如此真实、温暖,让我心生感动。而我曾遇到的那位老师,她的夸赞虽出于好意,却显得形式化,因为我未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情感。
然而,随着我不断体验到更多的内心深处被欣赏的感觉,我也开始能够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这种能力,如同一种珍贵的传承,将在我与下一代之间流淌。
即使现在的许多父母仍在摸索中前行,他们的努力仍然值得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会比一代更好。我们努力去感受的爱和接纳会像接力棒一样传递下去,而下一代会以更丰富、更深沉的方式去加工这些爱,从而让更多的爱得以传递。
同样,我们也许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如果有能力,试着去理解一下上一代吧,他们的成长环境,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给到你的精神世界,相较于他们自身得到的来讲,是更好还是更糟了?试着好奇一下他们那一代吧,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很多时候,我们的要求很简单:能够被理解,能够有人考虑我的感受。在我很艰难很累的时刻,有人能接住我的情绪,给我一些支持和鼓励。
但逐渐你会发现,家人和朋友真的不是随时都可以求助的。他们也会有偏见,他们也没有学会怎样去照顾一个人的心灵。
那些失望的、被强迫的、被拒绝的、憋闷的感觉,并没有消失,反倒越来越强烈。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让我们困在无力感中,不知所措。因为真正的需求,从没有被“看见”。
情绪需要得到释放,感受需要得到倾听,心灵的健康需要他人的支持。而这正是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心理咨询师可以见证你的故事,在其引导下,你可以体验真实的自己被看见、被听见与被相信,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疗愈的过程。愿你早日拥抱自己,找到内心的坚定力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