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想变得更好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认为自己基本上是好的。”
在心理咨询的世界里,关于 “治愈” 的定义始终存在两种声音。
◍ 一种像勇猛的战士,试图用认知重构、暴露疗法等技术武器直接攻克心理问题。
◍ 另一种则像温和的智者,主张与问题和平共处,在接纳中寻找生命的平衡点。
这场看似对立的争论,实则揭示了人类面对痛苦时的两种生存智慧。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消除派:
用手术刀般的精准驱散阴霾
「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师们常常像工程师般严谨。
他们相信,通过系统脱敏法,让社交恐惧者从想象中的社交场景开始,逐步过渡到真实的聚会,最终能像普通人一样自然交流。
就像一位来访者描述的:“当我第一次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时,手心依然冒汗,但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焦虑并不会真的‘杀死’我。”
这种通过行为训练重塑神经反应的方法,确实帮助无数人走出了症状的牢笼。
在消除派的视野里,心理问题如同身体的疾病,需要明确的诊断和针对性的治疗。
比如,对于强迫症患者,他们会设计 “暴露与反应阻止” 的练习:让反复洗手的人触摸门把手后刻意不洗手,同时记录焦虑情绪的变化曲线。
当来访者发现即使不洗手也不会发生可怕的后果时,强迫行为往往会逐渐消退。这种 “以行动改变认知”的逻辑,在急性心理问题的干预中效果显著。
共存派:
在裂痕中培育生命的绿洲
「存在主义」的咨询师更愿意把心理问题比作生命的胎记。
一位经历过原生家庭创伤的来访者说:“那些童年的阴影就像阴天的乌云,我不再试图赶走它们,而是学会在乌云下种向日葵。”
接纳承诺疗法(ACT)教会人们用 “观察者视角” 看待焦虑:当考试前 “我肯定考砸” 的念头浮现时,只需对自己说:“谢谢提醒,不过现在我要专注复习了。”
这种认知解离技术,让情绪不再成为行动的主宰。
在共存派的哲学里,心理问题往往是生命未被听见的呐喊。
就像来访者小A,通过博物馆的文物感悟到 “不完美也是一种独特” ,心理问题就成为她重新审视生活的契机。
这种转变不是对痛苦的妥协,而是承认某些伤痕会伴随一生,但我们依然可以带着伤痕起舞。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两种视角的
本质差异与深层关联
消除派与共存派的分歧,本质上源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 前者相信人类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科学方法可以重塑心理结构;
◍ 后者则认为生命本就包含不可避免的苦难,关键是如何赋予苦难意义。
这种差异在治疗目标上尤为明显:消除派追求症状的完全消失,共存派则关注功能的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但二者并非完全对立。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正念训练,其实已经暗含了接纳的元素;而存在主义治疗也会在必要时借助行为干预帮助来访者建立基本的社会功能。
就像一位同时接受过两种治疗的来访者所说:“先学会走路,再思考人生的方向,这两者并不矛盾。”
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咨询师开始整合两种理念,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超越对立:
在对话中寻找第三种可能
当来访者期待 “彻底好起来”,而咨询师坚持 “只能共存” 时,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沟通的断层上。
就像一场双人舞,如果双方步伐不一致,就容易踩到对方的脚。
此时,咨询师需要像翻译官一样,用 “您希望达到的‘好起来’具体是什么样的状态?” 这样的提问,帮助来访者澄清期待。
同时,来访者也可以主动分享自己对治疗的理解,比如:“我担心如果一直带着焦虑,是否意味着我永远无法真正快乐?”
这种对话的过程,本身就是治愈的一部分。就像温纳心理咨询师所说:“治疗关系的建立,往往比具体的技术更重要。”
当双方在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目标时,有时会发现第三种可能:在消除部分症状的同时,学会与无法改变的部分和谐共处。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你正在考虑寻求心理咨询,不妨带着以下建议出发:
◍ 明确自己的期待:写下你希望通过咨询改变的具体行为或感受。
◍ 选择适合的咨询师:可以通过初次沟通,感受对方的风格是否让你感到安全。
◍ 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自己在咨询过程中有反复,就像允许四季更替般自然。
◍ 主动参与治疗:心理咨询不是被动接受,而是需要你与咨询师共同探索。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路径,你都不是孤独的旅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在不完美的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而是陪你穿越迷雾的引路人。当你愿意伸出手时,总会有人温柔地接住你。❤️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