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发布了《2023-2024年普通成年人与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
《2023-2024年普通成年人与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报告》显示,51.8% 的大学生认为婚姻 "不太重要" 或 "很不重要",这一比例在 18-24 岁成年人中达到 44.1%。
更令人深思的是,59.4% 的大学生觉得生育子女并非人生必需,这个数字在普通成年人中也有 44.1%。
当我们将视线聚焦在性别差异上,女性对婚育的抵触尤为显著:
女生认为婚姻不重要的比例比男生高出 37.6%,生育意愿的性别差值更是达到 34.7%。
这种集体性的婚育意愿低迷,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显得尤为刺眼。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中的结婚年龄是 28 岁,生育年龄是 30 岁,但考虑到现实压力后,这两个数字平均延后了 2 岁。
更值得关注的是,完全不想结婚的人数占比在大学生中达到 19.9%,成年人中则为 21.1%,成为所有选项中的最高值。
这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的落差,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人生重大选择面前的深刻矛盾。
在传统婚恋模式之外,年轻人展现出惊人的包容性。70% 的大学生接受 "丁克" 婚姻,11% 的大学生和 21.7% 的成年人甚至认可 "生育但不结婚" 的非传统模式。
这种对多元婚恋形态的接纳,既是个体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暗含着对传统家庭结构的重新定义。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1. 不确定性容忍度的代际滑坡
陈祉妍教授在访谈中指出,当代年轻人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显著下降。
这种心理特质在婚恋领域尤为突出:恋爱中的情感波动、婚姻中的责任分担、育儿过程中的未知挑战,都可能触发强烈的焦虑。
精神分析理论告诉我们,心理健康的核心在于对不确定性的耐受能力,而年轻人成长在一个追求 "精准控制" 的数字时代。
从导航软件到外卖配送,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被极大压缩,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对婚恋风险的高度敏感。
2. 信息茧房中的认知偏差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正在制造一场认知的 "蝴蝶效应"。
调查显示,年龄越小的群体受网络信息影响越深,那些被流量放大的负面婚恋案例(如天价彩礼、婚姻纠纷),在反复曝光中形成了认知定式。
社会比较理论揭示,当年轻人看到虚拟世界中他人的完美婚姻时,现实中的自我价值感会被进一步削弱,从而陷入 "我不够好,所以不配拥有" 的恶性循环。
3. 自我实现与传统期待的碰撞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成年早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但当代年轻人正经历着 "自我实现" 与 "社会时钟" 的激烈冲突。
59.4% 的大学生认为生育不重要,这背后是对个人发展空间的珍视。
特别是女性群体,她们不仅要面对 "母职惩罚" 的职业风险,还要在“传统的课题”——家庭责任与自我价值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双重压力导致婚育意愿显著低于男性。
4. 经济压力的心理投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登记数已连续 9 年下降,联合国报告更将中国总和生育率归入人口负增长范畴。
这种宏观趋势在个体层面体现为经济焦虑:购房首付、育儿成本、教育支出,这些现实压力被具象化为 "婚育门槛"。
根据报告,收入较低的成年人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婚育意愿明显更低。这种经济压力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考量,更演变为一种心理上的 "能力否定"——"我现在不够好,等我准备好了再说"。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1. 重构婚恋认知:从完美剧本到弹性叙事
我们需要帮助年轻人打破 "非此即彼" 的思维定式。
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引导他们识别并挑战 "必须找到完美伴侣才能结婚" 的不合理信念,转而培养 "渐进式成长" 的心态。
可以尝试 "现实检验" 练习:
列出婚育过程中的可控因素(如沟通能力、经济规划)和不可控因素(如伴侣性格变化、社会经济波动),学会在接纳不确定性的同时,增强对可控部分的掌控感。
2. 建立支持系统:从孤岛生存到网络联结
调查显示,有伴侣的大学生生育意愿显著高于单身群体,这提示亲密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支持资源。
我们可以鼓励年轻人建立多元化的支持网络:与亲友定期进行 "深度对话",参加兴趣社群拓展社交圈,甚至通过专业婚恋辅导学习沟通技巧。
3. 提升自我效能: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成长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当个体感受到自主、胜任和联结时,行为动力会显著增强。
对于有婚育计划且焦虑的人,可以设计 "小步快跑" 的成长计划:从学习基础的育儿知识开始,逐步参与家庭责任分担,在实践中积累信心。
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婚恋教育资源,如中学阶段的情感课程、高校的恋爱工作坊,帮助年轻人掌握建立健康关系的核心技能。
4. 调整社会时钟:从线性时间到个性化节奏
埃里克森理论提醒我们,“心理发展没有固定的年龄限制”。
年轻人需要学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社会时钟",例如采用 "双轨制" 人生规划:
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对亲密关系的开放态度;或者将婚育视为人生选项而非必选项,根据自身状态动态调整。
这种弹性适应能力,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心理资本。
如果你发现自己被婚育焦虑困扰,不妨尝试以下心理咨询方向:
◍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例如 "如果我不结婚,人生就失败了" 的极端认知。
◍ 正念减压训练:通过正念练习提升对不确定性的耐受能力,减少焦虑对决策的干扰。
◍ 家庭系统治疗:处理代际传递的婚恋观念,例如父母婚姻模式对自身的潜在影响。
◍ 生涯规划咨询:整合职业发展、亲密关系、个人成长等多维度目标,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蓝图。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埃里克森说:"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个体在相互承诺中保持自我完整性。"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年轻人的婚育观变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我们学会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中寻找平衡,在不确定性中培养心理韧性,或许能创造出更符合人性需求的婚恋范式。
毕竟,幸福的定义不应由社会时钟决定,而应源于内心的真实渴望与从容选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