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在等 “ 9・3 大阅兵 ” ?藏在仪式里的 4 个心理密码

2025-09-08 26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记忆与现实的交汇中,我们终将更好地理解自己与这个时代。



2015 年 9 月 3 日,全球超过 10 亿网民在线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微博上 “指尖护卫大阅兵” 话题阅读量突破 1.4 亿人次。


随着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临近,最近打开社交软件,也总被 “80 周年”“大阅兵” 的弹窗提醒。


这种期待像藤蔓悄悄爬满屏幕内外:长安街的方队演习一遍又一遍,地铁广告换成了 “纪念抗战胜利” 主题,军事迷同事在问 “今年会有新机型亮相吗”


我们好像都在等一个日子,等一场仪式,把那些藏在老相册里的故事、课本上的铅字、长辈嘴边的叹息,变成一次真实可感的“集体心跳”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1

时间的纽带:集体记忆的唤醒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 “集体记忆” 理论告诉我们,记忆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阅兵仪式正是这样一种 “记忆的场所”,它将散落的个体记忆编织成民族的共同叙事。


当抗战老兵方阵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当历史影像与现实画面交织呈现,我们每个人关于历史的模糊认知被具象化、情感化。


2015 年阅兵时,有网民留言:“看到老兵敬礼的瞬间突然泪目,他们脸上的皱纹里藏着整个民族的故事。” 


这种情感共鸣让 80 年前的战争记忆跨越时空,成为连接几代人的精神纽带。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阅兵仪式以其庄重性和完整性,帮助我们对抗记忆的消解,让历史真相得以传承。


对 2025 年阅兵的期待,本质上是人们对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心理需求




02

我们的故事:民族认同的强化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归属特定群体获得正面自我评价。


阅兵仪式恰好为国民提供了强化国家认同的心理契机。2015 年阅兵期间,无数网民自发将头像换成国旗图案,这种集体行为看似简单,实则是“群体认同”的外在表达。


在阅兵场景中,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转化为 “我们是谁” 的身份答案。


当解说员讲述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历程,当不同民族的官兵并肩行进,个体通过这些视觉元素感受到国家的统一与强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共同的仪式体验能显著提升群体凝聚力,这正是人们期待再次参与这一盛事的重要原因。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3

从伤痕到力量:创伤的仪式化修复



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不仅存在于亲历者心中,更会通过代际传递成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阅兵作为纪念仪式,具有独特的创伤修复功能。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通过 “哀悼 - 致敬 - 传承” 的情感脉络,将痛苦记忆转化为前进动力。


2015 年阅兵式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 的宣告引发广泛共鸣。


这种共鸣背后,是人们对战争创伤的集体疗愈需求。通过向老兵致敬,我们承认历史的伤痛;通过展示国防力量,我们表达守护和平的决心。


这种仪式化的修复过程,符合创伤心理学中的 “意义重构” 原则 —— 不是遗忘伤痛,而是在记忆中汲取力量


对 2025 年阅兵的期待,暗含着人们对完成这一心理修复过程的深层渴望。




04

安全感:需求层次的现实投射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和国家安全等多个维度。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阅兵仪式通过具象化的国防展示,满足了人们对安全的心理期待。


2015 年阅兵时,许多网民表示 “看到威武的军队和装备,心里特别踏实”,这种直观感受正是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心理反应。


阅兵展示的不仅是军事力量,更是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与决心。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感知到外部威胁时,对集体力量的渴求会显著增强


武器装备的展示、军人风貌的呈现,通过视觉冲击转化为心理上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国家治理能力的信任。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这种由阅兵带来的 “确定性体验” 显得尤为珍贵。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05

写在最后



或许看完阅兵那天,很多前辈们没说出口的故事,那些我们似懂非懂的历史,在仪式结束后“突然”就有了具体的模样。


不必纠结于自己为什么会流泪,也不用疑惑为何会对着屏幕热血沸腾。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些情绪都是历史在基因里写下的注脚 —— 


是躲警报时攥紧的拳头,是缝在棉袄里的家书,是整个民族用 80 年时间慢慢舒展的眉头。


当历史从宏大叙事变成具体的面孔和故事,那些复杂的情绪便有了安放的角落。要是某些画面总在脑海里盘旋,别担心,这只是记忆在提醒你:


我们记得,所以我们珍惜。





温纳推荐





期待阅兵,本质上是期待一次深刻的“集体心理体验” —— 在共同的记忆中确认身份,在集体的情感中获得力量。


这种集体期待提醒我们:历史记忆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当我们观看阅兵时,那些莫名的激动、落泪或沉思,都是内心深处历史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果你在纪念活动中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不必讶异或压抑。可以试着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在交流中梳理自己与历史的联结。


如果历史相关的话题引发了持续的焦虑或痛苦,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是勇敢且明智的选择。正视历史带来的情感体验,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当下生活的负责。❤️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