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觉得上班比干体力活还累?藏在情绪里的答案

2025-09-23 1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当我们在职场中需要持续调控自身情绪以符合工作要求,却得不到合理支持时,心灵的天平便会逐渐失衡。



晨会时强压下熬夜的疲惫,对同事扬起精神饱满的笑脸;接客户投诉电话时,把涌到嘴边的委屈咽回去,换成耐心的安抚 —— 


这或许是你每天都在经历的职场日常。


我们习惯了将情绪视为私人领域的事,却常常忽略:在职场中调控情绪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消耗心理能量的劳动。


当这种消耗超出负荷,就像手机持续高负荷运转后逐渐发烫,我们的身心也会发出无声的警报。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引导关注 (2).png






情绪劳动

看不见的职场付出



「情绪劳动」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提出,指那些需要员工有意识地管理情绪表达,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劳动形式


教师需要耐心对待调皮学生,医生要在急诊室保持冷静,销售对难缠客户笑脸相迎,这些都属于情绪劳动的范畴。


健康的情绪劳动是职业素养的体现,但当这种劳动超出个人负荷时,问题便会浮现。就像肌肉长期超负荷运动会拉伤一样,情绪的持续透支也会造成心理损伤。


某调研显示,服务业从业者平均每天要进行 15 次以上的情绪调节,其中 30% 的人表示 "感觉自己像在演戏"




过载信号

身体与心理的无声抗议



情绪劳动过载不会突然爆发,它更像温水煮青蛙,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侵蚀身心。


身体往往是最先发出信号的预警系统:


频繁的头痛、失眠、消化不良,这些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 "办公室综合症",很多时候是情绪过载的躯体化表现。


心理层面的变化则更为隐蔽:


曾经热爱与人打交道的员工可能变得回避社交,对工作内容产生麻木感,甚至出现 "微笑抑郁"—— 表面维持职业性微笑,内心却积压着大量负面情绪。


一位人力资源经理在咨询中坦言:"每天帮员工解决完纠纷后,回到家连和家人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只想对着墙壁发呆。"


更值得关注的是认知资源的消耗


当大脑需要同时处理工作任务和情绪管理时,注意力会被严重分散。研究表明,长期情绪劳动过载的员工,其工作失误率会上升 40%,决策效率明显下降。




三重压力源

个体、团队与系统的共谋



情绪劳动过载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更像是个体特质、团队氛围与组织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完美主义者往往更容易陷入困境。


他们不仅追求工作结果的完美,还执着于情绪表达的无懈可击,不允许自己在客户或同事面前流露丝毫负面情绪。这种自我苛责如同给心灵上了双重枷锁。


团队中的 "情绪吸血鬼" 也会加剧负担。


那些习惯性抱怨、传递负面能量的同事,会无形中增加周围人的情绪调节成本。而当管理者将 "保持积极" 作为硬性要求,却忽视员工真实感受时,更是在为情绪过载火上浇油。


从组织层面看,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重要推手


当客服的薪资与 "客户满意度" 直接挂钩,当教师的晋升取决于 "学生评教分数",员工便不得不将情绪表达异化为生存策略,久而久之形成心理耗竭。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柔突围

给情绪劳动松绑的实践指南



应对情绪劳动过载,需要个体与组织的共同努力。


◍ 建立情绪边界是首要任务


学会在工作结束后进行 "心理卸妆",比如通勤时听一首能切换情绪的音乐,回家后做十分钟的正念呼吸,这些简单的仪式能帮助区分工作角色与真实自我。


◍ 可以尝试建立 "情绪急救站"


某互联网公司的客服团队设立了 "吐槽角",允许员工在处理完极端案例后,用五分钟时间倾诉感受而不被评判。这种被看见、被理解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需要重新审视情绪劳动的价值


将情绪管理能力纳入培训体系,而非单纯要求 "必须保持微笑";在绩效考核中加入人文关怀指标,让管理者也承担起情绪支持的责任。




写在最后

求助并非软弱



情绪劳动不是软弱的证明,恰恰是职业责任感的体现。就像肌肉需要拉伸才能避免拉伤,心灵也需要被看见、被关照。


不必苛求自己永远保持 "专业" 的情绪面具,偶尔的疲惫与真实,反而让我们更有力量走得长远。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在下班后感到莫名空虚,或者对曾经胜任的工作渐生抵触,别独自硬扛。


寻求心理咨询不是认输,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让专业的陪伴帮你理清缠绕的情绪,找回既专业又舒展的职场状态。


毕竟,能照顾好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照顾工作与生活。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温纳推荐





如果你持续两周以上出现这些状况:


早晨一想到上班就莫名焦虑,频繁在工作中感到情绪崩溃,或者出现难以解释的身体不适,或许是时候寻求专业帮助了。


心理咨询师不会简单告诉你 "要乐观一点",而是会陪你梳理情绪劳动背后的心理需求,一起寻找适合你的调节方式。就像给紧绷的弦松松劲,不是放弃努力,而是为了更长久地前行。


职场不是情绪的战场,而是可以学会与情绪共处的场域。当我们开始看见情绪劳动的价值,懂得给心灵适当的喘息空间,每个职场人才能既专业又真实地绽放光彩。❤️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和困惑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咨询~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