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未成年中的暴力事件似乎越来越多,根据中国最高检察机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起诉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260余人,办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支持起诉案件4500余件。


关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新闻
触目惊心的新闻,让人不禁思考,是现在的孩子更容易有暴力倾向吗?还是因为背后有心理上的原因呢?
孩子有暴力倾向
是怎么了?
其实,未成年人的生活阅历相对比较少,自我意识也处于探索时期,抗挫折能力低,相对于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任何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攻击暴力也离不开学习和模仿。家长是孩子早期的主要模仿对象,家长的暴力教养方式,是孩子产生攻击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都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一个稳定的、可预期的、有爱滋养的“避风港”,为他营造安全地带,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引起的暴力行为。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很好了,大部分家庭对孩子也很用心,又怕饿着孩子,又怕冻着孩子,更不舍得打孩子,怎么还会有心理问题呢?
其实,孩子作为精神独立的个体,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也有精神探索的需求,不能简单地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同时,有些家长虽然没有打孩子,但可能存在“隐形暴力”,这些行为也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他的暴力倾向:
这些“隐形暴力”行为,你对孩子做过吗?
1、威胁要伤害孩子,动不动就让孩子心惊胆战;
2、“翻脸像翻书”,把气出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
3、随便丢掉、破坏孩子的私人物品或有纪念价值的东西;
4、过多干预,不给孩子自由空间,一切都要受控制;
5、侮辱、贬低、嘲笑孩子,特别是在外人面前;
6、在情感上或言语上冷落孩子,让孩子有被抛弃感;
7、遇事过于苛刻,总是拿别人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面对孩子的暴力倾向
家长该怎么办?
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源于愤怒。当孩子遭遇攻击或挫折时,我们会产生愤怒。通常情况下,孩子的攻击行为,依赖于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意图,孩子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恶意或者暴力的倾向,所以选择用暴力行为反馈。
这可能是孩子产生了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归因偏差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卢梭说过: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首先,家长一定要避免使用“隐形暴力”伤害孩子。关爱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抵达孩子柔软的内心。
其次,如果孩子已经产生了归因偏差,那么,需要正确引导,让孩子的认知回到客观健康的范围内。如果感到无法纠正孩子,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后,培养孩子,要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成长,不用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如果你感到无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或者孩子的行为已经出现了偏差,直面内心的心理咨询,能够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找到行为背后的结症所在,温纳心理的咨询师都有着十年以上从业经验及2000+小时的咨询时长,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着丰富的经验。
扫描下方二维码
填写表格
留下您的困惑与联系方式
专业的心理客服老师会及时联系您
一对一免费「预咨询」
小红书@温纳心理
微信公众号@温纳心理札记
新浪微博@南京温纳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