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 | “ 时代在催我们,我们在催孩子 ”

2025-01-08 194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形成的样子一生都很难改变。”

如果儿童、少年时代就过着一种单调、压力重重的生活他们成年后也不会变得更丰富、更舒展、更有创造性。

来访者A女士,毕业于名牌大学,是一位全职妈妈,曾经与女儿的关系很亲密。

然而,随着女儿步入初中的门槛,一切似乎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曾经乖巧懂事的女儿,如今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过去那样与A女士分享心事。

每天,她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论是学习还是玩手机,都不愿意与母亲交流,也因此经常起冲突。


A女士为此深感焦虑和担忧,同时女儿的成绩也“岌岌可危”(班级十名左右)。

她认为,自己作为全职妈妈,本应能够胜任起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面对孩子有一些薄弱学科,A女士想带孩子去补习,但孩子总是表现得极其抵触......她的努力似乎都变得苍白无力。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01

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是一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会体验到的情绪。

它源于孩子在学习、升学、就业等关键节点上的不确定性,使家长内心充满着急、紧张和担忧。调查显示,68%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感到焦虑。

一方面,教育焦虑反映家长对学生的殷切关爱,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但另一方面,如果教育焦虑水平过高,家长会加大非理性的教育投入,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加剧家庭矛盾。

比如,A女士提到带孩子去补习,因为学习与使用手机的矛盾而发生冲突等。

A女士已经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而睡不着觉了,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焦虑状态,对女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

02

“时代催我们,我们催孩子”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邓林园教授2024年的研究结果,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根源是多维且复杂的。

在众多因素中,对于「高知全职妈妈」群体而言,其教育焦虑的成因尤为值得深入探讨。

01 认知因素

高知全职妈妈群体普遍拥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她们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和见识为标准,期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种高期望不仅源于她们对孩子的爱和期望,也与她们自身的教育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她们的眼中,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因此,当孩子的成绩未能达到她们的期望时,她们就会产生教育焦虑。

02 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这种环境下,全职妈妈们往往将孩子的学业视为重中之重,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事业成功相提并论。

同时,社会上的竞争压力和同辈影响也让全职妈妈们感到不安,她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而产生教育焦虑。

03 历时因素

高知全职妈妈的焦虑还与她们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变迁有关。她们自己曾经通过良好的学习成绩获得了「教育红利」,因此希望孩子也能走同样的路。

然而,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迁使得她们的期望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差距。

这种差距使得她们感到无助和焦虑,因为她们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04 行为反馈因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当全职妈妈们面对孩子的「消极反馈」时,如孩子的反感、抵触等情绪,她们往往会感到无力和焦虑。

她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无助感使得她们的教育焦虑更加严重。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03

给全职妈妈的建议

由于事业型妈妈的生活重心比较分散:一部分在工作上,一部分在孩子上。她们的注意力并不全在孩子身上,“东方不亮西方亮”。

因此相比于全职妈妈,职场妈妈的教育焦虑水平可能会相对低一些,孩子的压力也没那么大。那么,作为全职妈妈,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教育焦虑呢?

01 改变对孩子的期待

作为家长,我们要认识到,孩子考上顶尖大学是极小概率事件。即便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也很难保证孩子能和父母一样考上类似水准的学校。

雨果奖获奖者郝景芳曾做过一个相关估算研究,结果显示,父母都是清北毕业,就算“清北家庭”子女能够被清华北大“优先”录取,也有九成孩子是无法在父母的母校读书的。

即使数据再乐观一点,也至少有六成“清北家庭”的孩子上不了清北。

这是因为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家庭背景的问题,还包括个人努力、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

而另一方面,教育和学习永远有红利,但是学历和名校不一定永远有。所以,家长也不妨思考一下教育和学历的区别:

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培训等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学历而进行的努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历只有在学校才会被授予,但是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无论何时都很可贵。

初入职场,学历是一块很好用的敲门砖,但是学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贬值,但是受教育水平、乃至终生学习的态度却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高度。

02 改变对自己的角色认知

社会以“妈妈”来界定女性角色,尤其是当其冠以“全职”之时,这种语言背后的意味值得我们每一位女性去深思与警觉。

女性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其他各种角色——包括母亲、妻子、女儿等。而目前,“我”肩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此被定义。

同时,既然全职妈妈的工作是照顾家庭,那么也理所应当的有自己的「下班时间」,这种需求应当被看见、被尊重。

尽管这份工作没有薪水,但它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同样具有市场价值,值得被认可和尊重。全职妈妈同样在为家庭付出,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这份责任重大且不可或缺。

而另一方面,全职妈妈这份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真的完全在于孩子的学业吗?

首先,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一时的学业代表不了什么。孩子的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并不完全由父母的付出所决定。

作为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如自信、勇敢、坚韧和善良等。这些品质的培育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爱,是真正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的。

03 转变教育策略

当我们面对孩子在学业上的「消极反馈」时,这其实是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策略的时候。

过度的外界控制可能会剥夺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热情。当孩子表达出不愿意父母插手学习的意愿时,也许我们应该考虑适当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我们需要保持对孩子的关注,但也要学会抓大放小。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我们重视习惯的养成。

而现在,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自我负责的态度。这是一个需要逐步放手的过程,不能突然断崖式刹车,而是要慢慢引导孩子,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温纳推荐

家长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希望为其铺好一条顺遂的人生路。然而,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的命运,真的可以早早框定吗?

媒体人@赵昱鲲,打过一个比方,说孩子们都是一只“薛定谔的狗”。无论你怎样焦虑,都不可能消除成长的不确定性。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不喜欢金融、计算机,却喜欢画画?这些问题都不影响其人生的本质。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讲。

也许在你眼中,猎犬就是比哈巴狗好,黑狗就是比白狗好,可是你的“狗宝宝”也许不这么想。 

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欢乐。而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沉重。不如放下焦虑,拥抱孩子的不确定性。让孩子去体验探索未知世界的惊奇,在不断地试错与校正中完善自我。

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困惑,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会使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源头,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标签: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

扫描微信